无家别拼音版以及注释 无家别

《无家别》杜甫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无家别拼音版以及注释 无家别

文章插图
杜甫的《无家别》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 。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 。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 。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 。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 。《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 。新安,在洛阳西 。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 。“客”,杜甫自指 。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 。至天宝三载(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 。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 。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 。看来,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 。看来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 。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 。也许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愿跟杜甫噜苏下去了 。这就把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跟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 。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 。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 。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 。但为什么父亲不来呢?上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还用抓孩子吗?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见另一番惨景 。“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 。无限痛苦,茫茫无堪告语,这就是“独伶俜”三字给人的感受 。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象带着哭声 。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 。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 。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叫人惊心动魄 。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它在前面与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 。照说中男已经走了,话讲给谁听呢?好象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象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其茫茫然的心理 。照说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收 。“使眼枯”、“泪纵横”本来似乎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 。“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 。”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 。“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象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 。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 。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