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渤海,为什么将河北的海岸线定格在现在的区域,我们所见的海平面又是否始终不变?( 十 )


长牡蛎是一种生长在咸淡水混合的海岸河口区的水生双壳类动物,软体包裹于钙质壳体中。由此种生物自动聚集形成的“礁体”称为牡蛎礁。牡蛎个体生长极为缓慢,一年大概长1厘米—1.5厘米。
“牡蛎被誉为先锋动物,需要一个安静的生长环境,同时,它不能移动,需要附着在海底和其他较硬的物体、甚至是在前期死亡的牡蛎个体上生活,牡蛎礁的顶部可以生长到当时海平面的高度。”商志文介绍,牡蛎礁是渤海湾西北岸沧海桑田巨变见证的重要载体。
“渤海湾所有牡蛎礁体都被数米厚的泥质沉积层覆盖,深埋其下的牡蛎礁体的牡蛎由方解石质的生物碳酸钙构成,通过测定牡蛎壳体各年轮层氧同位素含量,可以还原古海水温度、盐度等重要信息,重建当时的地质环境,也可以据此预判未来的环境变化。”商志文说。
古贝壳堤是渤海岸线变迁的另一个见证。
2019年5月14日,黄骅古贝壳堤。
一块石碑埋在南排河镇张巨河村外的泥沙里:黄骅古贝壳堤省级自然保护区。人为破坏及海风侵蚀,目前只能看到破碎的贝壳掺杂在细沙之中。
“渤海湾贝壳堤内的贝壳属种基本一致,主要包括毛蚶、蛤蜊、青蛤、牡蛎、海扇等,以及琩螺、玉螺等共40多种。”王宏介绍,这么多贝壳堆积于此,形成贝壳堤,是大海的“簸选”作用,波浪将潮间带及潮下带的大量贝壳及其碎屑搬运至高潮线,并堆积下来。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自海边向陆、依据年代从新到老大致分为四道。
海水|渤海,为什么将河北的海岸线定格在现在的区域,我们所见的海平面又是否始终不变?
文章插图

北戴河湿地。 潘如辉摄
自天津市海河口向南,经驴驹河、高沙岭、白水头到马棚口,断续分布的贝壳堤为第一道,是在高潮线附近由风暴浪堆积而成的贝壳堤。
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到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曾引黄河入海河,故而海河中游泥沽向东至塘沽之间形成的陆地,是距今千余年的黄河亚三角洲,沿海第一道贝壳堤指示了当时三角洲稳定后的岸线位置。
第二道贝壳堤规模最大、最连续,北自天津市海河中游军粮城,经二道闸、泥沽,向南再到邓岑子、杨岑子、新开路、板桥、大港,跨过独流减河,延续到河北黄骅歧口村;歧口向南再经高尘头、张巨河、赵家堡,到贾家堡一带。歧口贝壳堤底部测年两千多年,上部一千多年,视为第一、第二道贝壳堤叠加。第二道贝壳堤在天津大港上古林地区最宽达200米。
第三道贝壳堤北段见于天津市东部小王庄-张贵庄-巨葛庄-南八里台-中塘,南、北大港间又分为三支,南段见于黄骅城东王肖庄-武帝台一带,贝壳堤测年为三四千年。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