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云|智慧的白洋淀人种稻栽苇、植莲养鱼,创造出多样实用的百工技艺。(13)


行走在北京西南郊冷库的街巷,经常能遇到操着一口安新方言的生意人。
“现在我们习惯说家乡话,业内人一听就知道是安新人,但我父亲他们刚来北京的时候,为了谈生意是要学说普通话的,别人问他哪里人,他也不说安新,而说白洋淀。”李大权说。
当时,安新鲜为人知,名声在外的白洋淀,无疑是安新人闯荡北京最好的“名片”。
而且,安新人闯北京、搞水产贸易的经验,也是在白洋淀练出来的。
民国时期,白洋淀号称“上府下卫”,水陆贸易非常繁荣。
“‘府’指保定府,‘卫’指天津卫,从保定坐船经白洋淀,沿大清河北上,可由天津出海。津保航线沿线码头众多,至今天津红桥、杨柳青等地,都有当年借津保航线做水产生意的安新人。”夏石矿说。
而且,当时白洋淀内,水路成网,四通八达,主要航道有11条,全长183公里,所有水村、半水村都能通航,最大可承运100吨以上船只。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靠水吃水的白洋淀人,很早就懂得,富足的生活,要依靠贸易。它,是白洋淀人获得几乎所有生产、生活物资的最主要方式。
所以,在白洋淀,重商文化浓厚。
关城,民国时期白洋淀贸易繁荣的重镇。
人们调侃关城人,有这样一个段子:上午挣了一块钱,中午去饭铺花两块钱炒个好菜,还外赊一瓶酒的,一定是关城人。
能花是因为能赚。从消费的层面,也能看出,白洋淀水陆交通发达和由此带来的商贸繁荣,给了淀区人底气。
多年来,占白洋淀85%的安新,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领先容城和雄县,这与白洋淀的存在不无关系。
如今,在北京,来自白洋淀安新的水产批发商群体,不仅带动了白洋淀当地的劳动力输出,左右着水产冻品市场的风向,还参与着行业政策的制定。
白洋淀勇敢顽强的雁翎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芦苇、捕鱼、造船,作为白洋淀的典型意象,其传达的形式随现代生活在变迁,但永恒的乡愁,白洋淀人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灵活机动的精神内核,虽无形,却永存。
雄安新区的设立,更让我们对白洋淀的未来多了新的期许。
中国大运河,“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这一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不但改变了沿途河湖格局,同时也孕育了不同的运河文化。尤其是申遗成功后,关于大运河的故事越发受到人们关注。
大运河河北段,则是书写在燕赵大地上的人工奇迹。这一段运河经历了怎样的时空变迁?它的价值和魅力何在?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敬请关注《大河之北·河湖水系篇》第二单元。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