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云|智慧的白洋淀人种稻栽苇、植莲养鱼,创造出多样实用的百工技艺。(11)


这,就是白洋淀最普遍、最灵活的捕鱼工具——鱼卡。
鱼卡下到水里,当鱼吞食鱼饵时,卡圈被咬断,卡子随之张开,绷住鱼嘴,鱼就抓住了。
对于白洋淀人,捕鱼曾是重要的谋生技能之一。下卡捕鱼不是白洋淀自创,二百多年前,这门技术从山东传入。
白洋淀的鱼灵,捕鱼人比鱼更灵。
一种新的捕鱼技艺传入,会与当地的水情、鱼情深度结合,发展得更加成熟、精湛。
单就下卡的地方说,下什么地方逮什么鱼,在白洋淀都有说法。
比如下鲘鱼卡,鲘鱼是上层杂食鱼,卡子要下在苇地、河道旁水草丰茂的地方。有经验的渔民,还会根据鱼吃水草叶留有的牙印儿,判定鱼的大小多少,定量下卡。
在白洋淀,捕不同种类的鱼,用的鱼卡卡头大小也不同。
“逮黄瓜鱼,卡头有半寸多长就行,逮半斤左右的鲫瓜,卡头得有一寸来长,要是逮六七斤大的鲘鱼,卡头至少得有二寸长。”邸老亮说。
李冬云|智慧的白洋淀人种稻栽苇、植莲养鱼,创造出多样实用的百工技艺。
文章插图

白洋淀的传统捕捞方式—鱼鹰捕捞。采访人员杜柏桦摄
白洋淀的捕鱼技艺,令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贾慧献深深着迷。
“千奇百怪、灵活多变、因地制宜,仅捕鱼技艺就三四十种,技艺里处处透着水乡人的灵活变通。”贾慧献说。
2015年到2016年,贾慧献带领他的本科生们走访白洋淀,对当地传统捕鱼、苇编、造船技艺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实地调研。
“水乡的守艺人,大多是六十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他们心灵手巧,但许多技艺无人传承,他们又没有能力用文字图示记录下来,许多工艺在慢慢消失,得抓紧抢救。”贾慧献说。
调研团队走访了几十位守艺人,拍摄录音、采访记录、测量绘制,整理汇编成《白洋淀百工》一书,初步建立了一个白洋淀传统技艺的数据库。
李冬云|智慧的白洋淀人种稻栽苇、植莲养鱼,创造出多样实用的百工技艺。
文章插图

白洋淀游船码头。本报资料片
不止捕鱼技艺后继乏人,白洋淀昔日繁荣的造船业,也在电动船的马达声中,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2019年4月26日,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贾慧献的办公室。
贾慧献捧着一艘长约70厘米、宽约30厘米的木船模型仔细端详:船身的弧线自然且富有美感,船通体没有一根铁钉,所有木板的排列都严丝合缝,船内隔出三个舱。整个木船精巧别致。
这艘木船的原型,是白洋淀常见的出行、捕鱼船,出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造船技艺传承人、造船捻匠姜琳祥之手。
“有水不治鱼,造船不驶船”,姜琳祥所在的白洋淀马家寨,祖祖辈辈只造船。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