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而不立是什么意思 人无信而不立

人无信而不立是什么意思人不可以不讲信用 。为人必须做到言而有信,才能取信于人,才能生存在这个世界 。
出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于先秦孔子的《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
扩展资料
近义的语句: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出处:《论语》,译文:就是把忠信作为修养的基本内容,要求每天检查反省,是不是做到了忠信 。
2、“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
出处:《论语》,译文:从天道诚信来进一步说明人必须诚信的道理 。诚,是实的意思 。就是真实、实在,没有虚假 。天道,用今天的话说,是自然之道的意思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而无信

人无信而不立是什么意思 人无信而不立

文章插图
孔子说的人无信不立是什么意思人无信不立,这句话非的意思是不讲信用的人寸步难行 。
中国人历来信奉诚实守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古人就用“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等成语来比喻承诺的分量和贵重 。
“诚”与“信”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论语》中曾子说,每天要三省吾身,其中之一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也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孔子则明确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通观《论语》,“信”贯穿全篇,也是孔子及其弟-子非常珍视的重要道德品质 。至于“诚”,孟子则将其提到很高的地位 。
扩展资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
参考资料: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百度百科
人无信而不立的下句是什么?人无信不立出自《论语》
原文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 。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老百 姓对政府就信任了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 三项之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之中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说:“去掉粮食 。因为,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没有粮食不过是饿死罢了,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
读解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 。”就 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 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 。
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逐步进入小康社会 。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取信于民就可以唤起人民大干快上的精神,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使社会进步而繁荣 。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割裂的 。一方面,如孔子所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 。但另一方面,也如孔子所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没有“足食.足兵”,也就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所以,一味高喊 “穷棒子精神”,要求人民“勒紧肚子闹革命”,的确是不能取信于 民的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
说到底,还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的问题 。
儒学的观点是两个方面都不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文明方面,所谓“重义而轻利” 。所以,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 时,孔子作出了“去食”的选择 。这正如后来孟子那个著名的选择一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 。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 兵” 。正如孟子并非不喜欢吃鱼不想活命一样,都是“必不得已而去” 。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