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一条河的工业史( 二 )


这些曾经辉煌的老工业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永不服输、不甘落后、顽强拼搏、责任担当……这 , 是新时代天津工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
如今 , 在海河两岸沉寂多年的工业遗产又“活”了过来 , 一座座博物馆、创意街区拔地而起 , 智能化、绿色化工厂碧树掩映 , 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沿河铺展 , 映照在海河粼粼的波光里 , 就像这座城市对未来的梦想 , 鲜亮而灿烂 。
三条石:最早传出天津工业之声
海河水系流经八省市 , 以对天津特有的偏爱 , 选择在此流入大海 。 从入海口逆流而上73公里 , 便是她进入天津的起始位置──三岔河口 。 “先有三岔口 , 后有天津卫 。 ”这里水陆交通便利 , 曾是南北漕运的枢纽 。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 。 如今的三岔河口 , 立起了座座高楼 。 三条石历史博物馆处于一片高层小区的合围之中 。 红桥区尚都家园14-3 , 是一个不起眼的中式院落 , 推门而入 , 昔日的喧嚣与繁华归于宁静 。 发黄的老照片、沉重的铁器、满是锈迹的机床、旧时的工棚 , 记录着这座城市手工打铁铺子叮叮当当、火花飞溅的历史 。 “天津的工业之声 , 最早就是从三条石的石板路上传出来的 。 ” 三条石历史博物馆负责人任敬介绍 , 早在20世纪30年代 , 三条石就成为天津乃至华北地区机械制造及铸铁业的中心 。
博物馆里的一幅手绘画稿 , 再现了三条石家庭手工作坊工作的场景 。 “这就是‘秦记’铁铺 , 三条石地区第一家铸铁作坊 。 ”任敬说 , 天津开埠后 , 河北省交河、献县一带有手艺的农民 , 受城市市场的吸引 , 农闲时带上工具来到三条石 , 为船家修理船具 , 来自“铸造之乡”的交河农民秦玉清在三条石创立“秦记” , 以此拉开三条石地区民族铸铁业的序幕 。
据有关资料显示 , 1900年前 , 三条石地区已经建成了金聚成、三合、三义永、永茂公、双聚公、华顺生、亨利等10余家铸造业工场 。 1930年代 , 三条石地区先后拥有300家工厂和手工作坊 , 而且分厂、分号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 , 产品不但销售至华北各地 , 有的还远销到南洋群岛 , 许多工厂在外地设立分号 , 在全国布局 。 当时的《大公报》这样记述:“街长不过里许 , 街宽亦仅及丈 , 道路坑坎 , 尘土飞扬 , 大小铁工厂、铁铺 , 一家密接一家……”
三条石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近代工业的发展为三条石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和先进管理理念 。 ”任敬说 ,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之后 , 天津机器局的一些技术工人来到三条石地区 , 很快成为各厂的骨干力量 , 极大促进了三条石机器铸造的快速发展 。 新中国成立 , 特别是公私合营后 , 政府投入资金对工厂进行技术革新改造 , 三条石的工厂大部分并入外厂、扩大生产 , 并搬迁到了天津市其他区域 。 “1959年 , 三条石建设中国第一家工业题材的博物馆 , 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 。 ”任敬说 , 博物馆包括三条石地区铸铁机器业变迁史主题陈列展览和“福聚兴机器厂旧址”复原陈列 , 通过这两个展览概括介绍三条石地区铸铁机器制造业形成、发展的历程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