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一条河的工业史

年代|一条河的工业史
文章图片

海河 , 天津的母亲河 。 朝阳透过薄雾 , 将一层金色的霞光 , 泼洒在天津的大街小巷 。 崭新的一天开始了 , 脚步匆匆、车马隆隆 , 这座城市醒来了 。 海河上的汽笛声准时响起 , 一艘艘游船迎接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 船在河中走 , 流动的风景扑面而来 。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 百余年前的海河 , 是另一番模样 。
曾经遍布两岸的烟囱、工厂 , 是这座城市工业文明走过的印记 。 天津市社会局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调查统计显示 , 当时的海河两岸 , 已经聚集了大量纺织、酿酒、地毯、食品、金属加工等企业 , 1929年 , 海河两岸拥有4家大型纺纱厂和10余家酿酒厂 , 4年后 , 又增加了30多家地毯厂 。 仅以当时17家大型企业为例 , 其中14家设立于海河沿岸 。
海河蜿蜒流淌 。 天津依河而起 , 因河而兴 , 海河水孕育了天津工业 。 73公里的岸线 , 是大企业布局的首选 。 内河运输为企业生产提供了便利 。 例如纺纱、面粉、火柴等企业所需主要原料都需要大宗运输 。 此外 , 对于各大企业来说 , 有些原料需要进口 , 这些原料皆由海上运输 , 到港后经海河运入天津 。 比如纱厂 , 纺织细支纱 , 必须要用进口棉花 , 因此在海河边设厂 , 成为纱厂等企业选址首要考虑的因素 。
《天津工商业》一书中记载 , 1926年53万公担棉花运津 , 其中41万公担是靠民船装运 , 据估计 , 运津的棉花中有十分之九是进入纺纱厂作为原料 。 1898年至1924年 , 为进一步扩大内河航运 , 海河航道6次裁弯取直 , 水深已达4.5米 , 通行船舶平均吨位已经达到1300吨 , 港口年停泊货轮超过1500艘 。
彼时的海河 , 是一条生产之河、运输之河 。 作为天津独特的、最具标志性的经济命脉 , 密集分布的码头、仓库、货站、工厂 , 助推了近代天津工业的发展和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的形成 。
时光荏苒 , 岁月如梭 。 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间 , 海河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海河沿岸特别是市区段 , 聚集了天津主要的工业、仓储、商贸、金融等机构和设施 。 几十年来 , 海河经济带的主角是国有工业企业 , 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陈旧、污染严重、机制老化、负担沉重等问题 。
海河到了需要被重新定位的时候 。
进入21世纪 , 天津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 海河也终于迎来了她的“觉醒年代” 。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布局 , 海河沿岸启动综合开发改造 , 工业战略东移、老企业搬迁改造 , 海河要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擎 , 老百姓心中靓丽的景观带、文化带 。 纺织企业搬走了 , 化工企业搬走了 , 机械企业搬走了……海河上游14公里内40多家大中型企业实现了战略东移 。 从1860年海河岸边第一个铁铺工坊的诞生 , 到新世纪最后一家企业的搬迁 , 一百多年的发展 , 海河完成了她华丽的转身 。 从此海河两岸没有了机声隆隆 , 但那些保留下来的老厂房、老设备、老车间 , 却成为城市里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化为支撑这座城市内在品格的重要基因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