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会”的哈尔滨,凭什么成为“奇迹之城”?( 五 )



在哈尔滨 , 一切皆可“糖葫芦” 。 图/视觉中国



鲁菜与俄餐的世纪碰撞
吃肉最能御寒 , 在当年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下 , 外加土著民族长期从事渔猎而积攒下的“食肉基因” , 高热量、高蛋白的肉食一直是哈尔滨人餐桌上的重头戏 。
逢年过节摆上餐桌的干肠 , 细如手指 , 极长 , 吃时无需蒸热即可直接入口 , 虽无广式香肠的香甜 , 也没川式香肠的麻辣 , 干肠还是靠着浓郁的异香 , 弹口弹牙的嚼劲儿 , 让人回味无穷 。 此外 , 从松花江里打捞出的各类生鲜江鱼也是哈尔滨人惯常烹饪的食材 。 松花江洄游的大马哈鱼及其鱼籽 , 常作为高档菜肴出现在西餐厅之中;大尾的江鱼 , 配着大块豆腐、粗粉条子、黑蘑菇、肥肉块、红辣椒一起炖 , 香气扑鼻 。
【|“被误会”的哈尔滨,凭什么成为“奇迹之城”?】
杀猪菜 , 香滴很 。 摄影/王家乐
血肠白肉炖酸菜、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锅包肉之类的经典东北菜 , 在哈尔滨也极流行 。 吃肉甚至成为冬季哈尔滨人最主要的社交活动 , 亲朋好友围着火炉吃烤肉、涮锅子 , 边吃边唠 , 其乐融融 。 如今大雪时节 , 大鹅最为肥美 , 铁锅炖来上一只 , 下点儿酸菜 , 那是无限的享受 。 至于杀猪菜 , 哈尔滨市区人流行去几十公里外的区县吃 , 在那里有规模十分庞大的杀猪菜馆 , 每到饭点 , 一辆辆大路虎大酷路泽停在门前 , 大哥们一口白酒一口血肠 , 喝到兴浓不禁感叹:“现在的日子真好啊 , 天天都能过年” 。

一盘地道的哈式锅包肉 。 摄影/杨易
因为受到俄国人生活观念的深刻影响 , 一百年来 , 野餐与郊游的文化 , 一直在哈尔滨的广大市民阶层中极为流行 。 每逢周末 , 一家人划着小舢板 , 慢慢悠悠地渡过江来 , 找一片草丛 , 一块树荫 , 铺开餐布席地而坐 , 看对岸高楼林立 , 沐浴阵阵凉爽江风 , 这是哈尔滨生活的精髓所在 。 也因此 , 俄式冷餐在哈尔滨市民中达成了广泛普及 。

金灿灿的红肠和烧鸡 。 摄影/周小默吃不胖
如果你问一个东北人 , 去哈尔滨旅行该买点儿什么特产 , 答案一定是红肠无疑 。 这种适宜冷食的加工肉制品 , 深刻嵌入了哈尔滨市民的生活之中 , 以至于 , 大部分人早已忘记 , 它的原产地其实是俄罗斯、捷克这样的东欧国家 。 类似的例子 , 在哈尔滨人的食俗中数不胜数 。 譬如曾经这座城市最流行的主食“大列巴” , 其实就是俄文“面包”的音译 。 当然 , “皮糙肉厚”的大列巴在现代哈尔滨其实并没那么受欢迎 , 但由其发酵而成的俄式饮料“格瓦斯” , 却无疑是哈尔滨人最喜爱的软饮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