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会”的哈尔滨,凭什么成为“奇迹之城”?( 四 )


铺天盖地的雪 , 真如李白诗中的“雪花大如席”所言 , 风裹挟着雪粒儿 , 行人连眼睛都睁不开 , 得小心翼翼地弓身而行 , 满地的积雪被匆匆步履压成了溜滑的冰面 。 整个哈尔滨犹如一个巨大的溜冰场 , 一不留神就会摔个屁股墩 。

记得穿防滑的棉鞋 , 否则要摔屁股墩 。 摄影/卢文
能够在黑土地上破除坚冰并站稳脚跟 , 强悍而坚定的开拓精神必不可少 。 冰雪塑造了哈尔滨人的生活 , 他们在坚韧不拔地抵御严寒之余 , 甚至开始享受寒冷 。

冰雪大世界 。 图/视觉中国
20世纪初 , 初来乍到的破冰者们 , 受尽了寒冬的折磨 , 穷困者身披麻袋片守着火盆“抱蹲” , 能穿上开花棉袄已是莫大的幸福;阔绰者的标准着装是头戴狗皮帽 , 身穿大棉袄或羊皮袄 , 脚登皮乌拉或踏踏玛儿 。 而如今 , 走到室外 , 大家有溜光水滑的貂皮大衣和五颜六色的羽绒服、棉袄以御寒;而走进室内 , 没有什么比暖乎乎的热炕更让人解乏 。 电热毯和地暖取代了火炕 , 冬天穿着裤衩看雪花 , 如同夏天吹着空调被里趴般惬意 。

透过冰雪看到的静美景象 。 图/视觉中国
冬季哈尔滨的室外虽银装素裹 , 在视觉上却并不单调 。 过去 , 松花江沿岸的马夫和渔民常制作冰灯照明 , 把水倒入桶中冷冻 , 水未冻实之前把桶拿入屋中略微加热 , 使桶与冰坨分离 , 拔出冰坨 , 凿开顶心 , 倒出中间未冻的清水 , 成为中空的冰罩 , 将灯盏放入其间 , 便不会被寒风吹灭 。 每逢春节和元宵 , 劳苦大众虽买不起灯笼 , 但也或将冰灯摆在门前 , 或烫孔穿绳让儿童提着玩耍 。 今日 , 曾经的“穷棒子灯”已成了冰城最璀璨的文化名片 , 不仅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 还集中在“冰雪大世界”中展出 , 如冰砌玉雕的“人间仙境” 。

谁不想拥有打雪仗的快乐?图/视觉中国
两个世纪即将交迭之际 , 哈尔滨人开始筹备一场冰雪中的接力 , 为了迎接千禧年 , 他们以其特有的魄力 , 在松花江上建起一座“冰雪迪士尼”——1999年 , “冰雪大世界”正式开园 。 这不仅仅是冰雕艺术的大型展览 , 更是哈尔滨冰雪文化的盛大集合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一短暂却美丽的存在逐渐演变成为每年一度的冰雪盛宴 , 每年来自各地的游客涌入这里 , 完整着自己对于北国之冬的憧憬 。

在众人努力下逐渐建成的冰雪奇迹 。 图/视觉中国
寒冷的天气反而是冰冻食物的绝佳储存场 , 他们还顺应天时发掘出各种储存技艺 , 冻鱼、冻豆腐、冻菜、冻柿子、冻梨、冰糖葫芦……冻梨冰甜软润的鲜汁在口腔爆裂的一刻总能让人感慨 , 大自然带给人的惊喜数不胜数;不依靠冰柜 , 成箱成箱直接堆在街道上贩卖的冰棍儿、冰糕、冰激凌 , 也只有哈尔滨人见了才能神态自若 。 寒冬腊月 , 大街上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嘴里哈着长长的粗气 , 举着冰棍吃得津津有味 , 小口小口地咬着冻得硬梆梆的冰体 , 口腔里融化着麻酥酥的冰碴 , 只有哈尔滨人才懂这样的感觉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