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港变身记:从小渔港到国际游艇港( 二 )


“三亚港历史悠久,哺育了一代代渔家儿女,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和缩影 。”郑石喜说,三亚港在上世纪新中国成立前就吸引疍家渔民从广东等地迁移过来 。
新中国成立后,三亚港改做商港使用,担负海南岛东部和南部海上客货运的主要任务,是我国对外开放港口之一 。
尤其是在1983年,国务院批准三亚港为对外开放口岸,并且开辟三亚至香港海上客运航线,崖县(1984年撤县设市,现三亚市)对外开放拉开序幕 。到1986年底,三亚港已建有2座码头、7个泊位、12座仓库、12座堆场、2条铁路专用线,港口装卸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三亚港的渔船、商船、客船渐渐多了起来,港口码头被挤得满满当当,空前繁忙热闹 。”郑石喜说 。
黄亚赛记忆中的三亚港码头,不仅是渔船停靠的避风港,也是渔船出海作业的“后勤保障中心” 。依港而建的水厂、冰厂、修理厂密密麻麻,为停靠渔船提供维修、补给等服务 。
“靠港的商铺林立,周边有露天歌舞厅、餐馆、旅店,还有溜冰场,是当时三亚最热闹的地方 。”黄亚赛说 。
三亚港变身记:从小渔港到国际游艇港
文章图片

三亚游艇归港 。海南日报采访人员 武威 摄
看今朝 古渔港变身国际游艇港
时代发展带给三亚港辉煌,也曾让它陈旧落后,这个小渔港的发展好似海浪跌宕起伏 。
因三亚港位于三亚市区,渔港交易场地小,制冰、冷冻等生产工艺落后,安全隐患多,渔港交易码头的水体污染也日趋严重 。“渐渐地,三亚港渔船杂乱地挤在码头,岸边有四处乱飞的苍蝇,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鱼腥味 。”黄亚赛见证了三亚港曾经的繁荣,同时也感受到它的不堪重负 。
随着三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三亚游艇产业也逐渐兴起 。
如今是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特聘顾问的胡笑铭,是三亚游艇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2008年10月6日,对于胡笑铭而言,是他职业发展的一道分界线:放弃在深圳的稳定工作和积攒多年的人脉,举家搬到三亚,加入鸿洲国际游艇会有限公司发展游艇事业 。“当时,游艇对于海南来说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三亚也没有专业的码头和泊位,整个三亚仅有十余艘游艇漂浮三亚港码头,与庞大的渔船队伍形成鲜明对比 。”
而这样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 。到2013年12月,三亚登记注册的游艇相关企业已达50多家,游艇俱乐部3家;常年在港的私人游艇从2006年的8艘增加到240多艘 。随着游艇入驻,三亚港又形成新的景观:一边是高端游艇千桅林立,另一边是密密麻麻的渔船 。“彼时的三亚港,既难以满足船舶进出港需要,而渔船、游艇等交叉穿梭,也给海上交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天涯区榆港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梁耀光说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