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大学|乡村振兴 教育点睛( 三 )


振兴乡村靠人才 , 人才还须扎下根 。 2012年 , 浙江在国内较早开展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 。 招生对象要有意为基层农业事业服务 , 安排在高校招生的普通类提前录取 , 并与户籍所在县(市、区)农业部门签订定向就业协议 。
学得实、成绩好、就业稳 , 浙江农林大学跟踪了几届毕业生后给出如是评价 。 在此基础上 , 浙江采用类似模式招收粮油储检人员、林技人员等领域的定向培养生 , 不少专业还是浙江省认定的涉农免学费专业 。
2013年底 , 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 , 依托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科研优势 , 成立浙江农民大学 。 在模式构架上 , 浙江农民大学阵容豪华:横向上 , 整合了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大学等9家单位 , 实现人员、场地、师资等共建共享;纵向上 , 实行省、市、县三级构架 , 省级9个校区 , 市级11个分校 , 县级89家 。 不另起炉灶 , 整合各类涉农培训机构资源 , 采取大平台作业 。
村民郁勤飞在自家的2亩土地上种起了葡萄 , 尽管效益不错 , 可一个普通农民缺乏先进种植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 , 生意始终做不大 。
正当一筹莫展之际 , 郁勤飞看到了浙江农民大学的招生通知:不参加高考也能“上大学” , 学费全免 。 还有这样的大学!郁勤飞激动地报了名 。 课堂上 , 敏锐的郁勤飞发现 , 课程方向紧贴市场动向 , 知识内容非常实用 。 “一起上课的农民同学文化层次差异大 , 但大伙都听得懂 , 没有一个逃课的 。 ”郁勤飞说 。
郁勤飞如期拿到了一张浙江农民大学的毕业文凭 , 学校还为他定制跟踪培养方案 , 大专家、大教授走进他的葡萄园现场授课 。 现在 , 郁勤飞成了义乌市的“葡萄明星” , 是许多知名平台的重要供应商 。
7年多来 , 浙江农民大学培育出60多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 引领着乡村新业态、新模式的每一个进程 。
做乡村文化振兴的“大先生”——
村校成了乡村的文化高地
一所学校给一个村子打上文化印记 , 正在绍兴市上虞区祝温村上演 。
从地图上看 , 祝温村形似一个“大脚板” , 设计过校徽的金近小学给村里设计了一个村徽 , 寓意为村民走在新时代 。 祝温村过去民风彪悍 , “小打天天有 , 大打三六九” , 金近小学参照自己学校的纪念馆 , 给村里设计了创业文化馆 , 展出“十佳和谐家庭”“十佳孝子女” , 提振正能量 。
在金近小学的结对下 , 祝温村有了第一首村歌、第一幅墙绘 , 办起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 村子名气大了 , 不少文化创意公司登门推销文化服务 , 被村干部一一谢绝 。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高地 , 帮了我们20多年 , 功不可没 , 我们始终心怀感恩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