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大学|乡村振兴 教育点睛( 二 )


进乡入村的科技特派员建功立勋 , 被村民们誉为“番薯教授”“竹博士”“草药师” , 催生出许多茶乡、竹乡、橘乡 。 为使帮扶工作扩面提效 , 特派员所在院校纷纷探索“校地合作”的长效机制 。 例如 , 浙江大学先后派出20名科技特派员服务龙泉乡村 , 学校又与龙泉市政府建立了新型农技推广机制 , 让高校院所最高端、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直接指导农业生产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村民富起来 , 乡村也要美起来 。
2003年 , 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 美丽乡村建设拉开序幕 。
现今的丰山村 , 已是海盐县的一个“景点” 。 而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师李冬初来乍到时 , 它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 。 “农民房外立面老旧 , 村里没有专门的停车场 , 许多景点资源被荒废了 。 ”
李冬用旅游景区的标准 , 给村里制定了一份“美丽规划”——以“灯 , 钟 , 茶 , 药”为核心要素 , 打造灯文化节庆区、茶文化休闲区、钟文化研学区、药文化养生区 。 其中 , 有几个项目被村委会誉为经典:恢复村里的一个战国编钟遗址 , 申报浙江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 滚灯文化在县里打响品牌 。
没出几年 , 丰山村的洁化、绿化、美化“三化”率达到98% , 入选浙江3A级景区村庄 。 近一年接待游客18200人次 , 旅游总收入达到550万元 。 老村民刘喆豪不住地赞叹:“村里干净漂亮了 , 乡亲们休闲、玩乐的地方多了 。 节假日来的游客 , 让村子的人气更旺了 。 ”
丰山村的蝶变绝非孤例 。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牵头省内部分院校 , 开启了“师生助力全省万村景区建设”行动 , 累计对67个县(市、区)的286个村庄进行乡村旅游发展指导 , 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品质业态的景区化村庄 , 防止一窝蜂式的照搬照抄和大拆大建 。 94个村庄成功创建省3A级景区村庄 , 安吉余村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该成果是世界旅游联盟发布的50个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中唯一入选的学校案例 。
做乡村人才振兴的“蓄水池”——
成立浙江农民大学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 , 到了上大学报考志愿的时候 , 长辈的一句话触动了应雨蓓:“在农村工作也挺好 , 毕竟你对农村熟悉 。 ”
应雨蓓和浙江农林大学、仙居县农业农村局签订了三方协议 , 以一名定向培养生的身份进入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习 。 专业对口农业 , 课程实操性强 , 尤其到了实习期就跟农民打上了交道 。
毕业后 , 应雨蓓成为仙居县下各镇正式在编的一名农科员 。 走出农村的大学生又回到了农村 , 应雨蓓对现在的工作状态很满意:“大学里的知识得到了充分运用 ,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