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松|这支“城市考古队”开辟上海40余条原创线路( 三 )


夕阳西下,这一天的步行历时3小时,经过7个点位。“考古团”成员们挥手道别,约定下个周末再见。采访人员发现,来参加“考古”的多为年轻人,其中不少是外地来上海工作、生活的。他们想从更多维度、更全面地了解上海,而不仅仅局限于百度百科的一条注释和社交媒体上的一张照片。
唐海松是一位专业投资人,参加城市考古已经有十几次了。他游历过不少国家,如今因为疫情反而有了更多时间重新审视自己的家乡。在他看来,上海是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城市考古团正做的事情无异于与时间赛跑,在用他们的方式记录城市历史的点滴,并分享给那些愿意去了解他们的人。”
阿松|这支“城市考古队”开辟上海40余条原创线路
文章插图
图说:老城厢生活场景。解敏 摄
在变化中留下记忆
行程结束,阿松才有时间跟我聊了聊。现在上海城市考古的团队主力是三名“八零后”。最早的创始人徐明因为国外生活的经历,较早接触到了City Walk这项在城市中行走的活动。2018年底,他把这种探索带到了上海,带大家一起到城市里穿行、看建筑、聊历史。
“第一批来的其实都是自己的朋友,大家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当时想着如果能有10个人来,这件事就值得做下去。没想到一直坚持到现在。”阿松是他的首批“受众”,对上海城市研究颇深的他参加了一次之后就毅然决定“入伙”。
今年夏天,又有一位自媒体人印济良加入。这位曾经的电视台采访人员、微博上的大V,迅速为他们带来了流量。半年内,活动场次和参与者都呈几何式增长。印济良说:“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虽然有粉丝、有流量,却时刻焦虑,因为找不到抓手。直到我遇到了他们,一拍即合。城市考古让我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也解决了我的选题焦虑和流量焦虑。”
如今,这个团队已开辟40余条原创城市考古线路,从市区到郊区,织起了一张看不见的网。上海不只有衡复风貌区、黑石公寓和邬达克建筑,老城厢也不完全是电影里的模样。越来越多喜爱探寻城市文脉的青年人正热衷以这样的方式来挖掘深层次的城市宝藏。
阿松|这支“城市考古队”开辟上海40余条原创线路
文章插图
图说:考古活动现场。解敏 摄
待拆迁的老城厢,如今冷清了不少,时间的流逝在这里变得缓慢,头上的“万国旗”至今依然迎风招展,老人们搬出桌椅放在弄堂口打牌、搓麻将。背后挂着的鸟笼里,不知名的鸟儿偶尔也会啼上两声证明自己的存在。城市沧桑变迁中,这些老旧的街区终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那些难得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如何保留,风貌保护与民生改善二者间如何平衡,是考验城市管理者智慧的永恒议题。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