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松|这支“城市考古队”开辟上海40余条原创线路( 二 )


阿松也由此道出了他素来的焦虑,随着近二三十年上海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许多路名、门牌号随着物理空间的变化而消失。同时消失的不单是地理信息,更是历史人文的形象记忆,以及当地百姓的情怀。
“有一些往事我们是通过当地的住户讲述得知的,还有更多在时间的推移中不可避免地流逝。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自己身上有迫切的责任感,要把这些历史上的痕迹延续下去、传播开来,让更多人知道。”
阿松|这支“城市考古队”开辟上海40余条原创线路
文章插图
图说:龙门邨界碑石。解敏 摄
龙门邨的界碑石
跟随阿松的脚步,我们来到尚文路上的龙门邨。这里对“老南市人”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曾是清朝著名的龙门书院的所在地,也是上海中学的发源地。1935年,地块被划分出售,购买地皮的人家按照自己的偏好造起新楼,每一幢建筑风格都不一样,堪称“微缩万国民居群”。
阿松带着我们弯腰寻找这里的界碑石,这是当时地产分界的标志,多置在外墙近屋角处,或嵌于勒脚内。我们找到了一些,有的字迹早已模糊,有的大半截已埋入地底。“考古团”的成员中也有人说,自己原先在老城厢住了十几年,经常看到路边的这种石头,却从来没有引起注意。界碑原先是用来界定 私有财产权益的,后来废私盛行,便失去了意义。这些沉默的石头是可触摸的“城市之痕”,在过往的更新改造中不知有多少损坏、遗失,说起来不免让人产生一丝怅然。
阿松|这支“城市考古队”开辟上海40余条原创线路
文章插图
图说:龙门邨。解敏 摄
文庙对面有个动物园
从龙门邨的后门出来,走过两个街口来到文庙。今年10月,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文庙启动修缮,一度成为媒体追逐的新闻事件。对于大多数上海小囡来讲,附近的旧书摊、小吃店、模型手办店都是童年记忆深处的拼图碎片。但鲜有人知的是,文庙的对面,今天的上海敬业中学所在地,原来是个动物园。
1933年,上海市立动物园在这里向公众开放。上海人向来爱“轧闹猛”,开园头一年,就有超百万人次游园“白相”,园里的动物多为当时社会名流捐赠,有逾百种动物先后“入驻”。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于管理和安全的考虑,管理者才将动物迁至位于法租界的顾家宅公园(即今天的复兴公园)寄养。从此,上海市立动物园从上海的地图上消失。
阿松|这支“城市考古队”开辟上海40余条原创线路
文章插图
阿松|这支“城市考古队”开辟上海40余条原创线路图说:上海市市立动物园史料。采访者供图
路过的居民听到阿松的讲解也忍不住停下脚步,有的甚至还要参与进来帮忙补充细节。在城市考古的过程中,居民的善意总让人为之感动,他们对自己从小成长的这块地方有着高度的身份认同,也很愿意让别人去了解,这种认同感在现今许多新式住宅、高档小区是不可能存在的。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