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名词解释 散曲

什么是散曲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歌曲在不断地向前演进,与社会土壤融合发展出诗、词等文学 样式 。到了宋金对峙的历史时期,它结合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乐曲,而发展出另一种全 新的歌曲形式,即散曲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大类型 。据隋树森《全元散曲》的统计,元代的小令有3853首,套数有457套,另外还有一些残曲未计算在内 。小令常用于写景、 抒情,套数常用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
元代散曲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重要时期,前期的代表人物是马致远与关汉卿等人,其艺 术风格是自然质朴的 。例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白描的手法表达了游子的羁旅 行役之苦 。后期的代表人物是张可久、睢景臣等人,他们的艺术风格是工丽典雅的 。例如张可久的〔黄钟〕《人月圆·春日湖上》:“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 。昨宵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 。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 梢 。”雕琢字句,运用修辞,彰显出诗词的典雅特征 。
散曲的特征:散曲的句式更是长短参差的,一句话短则一两个字,长则二三十字 。例 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 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 千层锦套头?”散曲中可以有衬字,进而增加语言的通俗性与灵活性 。例如钟嗣成的〔醉 太平〕《失题》:“风流(贫)最好,村沙(富)难交 。(拾)灰泥补砌(了)旧砖窑,(开一个教)乞儿市学,(裹一顶)半新不旧乌纱帽 。(穿一领)半长不短黄麻罩 。(系 一条)半联不断皂环绦 。(做一个穷)风月训导 。”最后,平仄韵在散曲里是可以通押 的 。
散曲是什么散曲,汉族文学体裁之一 。在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汉族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
散曲之名最早见之于文献,是明初朱有敦的《诚斋乐府》,不过该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数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了进来 。至20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论著问世以后,散曲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了下来 。散曲的产生与词产生的情形十分相似,它产生于汉族民间的俗谣俚曲 。
可以说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 。金元时期,起源于北方,故而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 。散曲从结构上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

散曲名词解释 散曲

文章插图
散曲包括哪两种形式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当中,包含了太多的文学创作,其中含有各种各样的文化特色 。而散曲就是我国古代文字体裁之一,包含了两种形式以及小令和套曲等等集中体裁,是一种元代兴盛的新体诗 。
小令是什么?“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 。但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引自百度百科 。而小令又可以分为四种:寻常小令,摘调小令,带过曲,集曲 。而在小令的创作当中,文人雅士创作的内容大多高雅,民俗的小令大多数又较为粗野庸俗 。
套曲是什么?至于"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或“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引自百度百科 。所以套曲的内容相较于小令来说,它的篇幅更长,它可以书写的内容更加复杂,抒情、叙事的较多 。
散曲的兴盛衰亡 。散曲起源于当时的音乐,在元代的时候,民族文化繁荣,音乐诗词的创作也就有所改变,正是顺应这一发展,散曲出现了 。但是到后来,散曲逐渐变得格律化,也失去了市民创作的活力,渐渐地衰败了,也没有得到延续 。
散曲的定义散曲,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兴盛,和唐诗宋词同为一代之文学 。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后来随着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个性鲜明的鲜活市民文化血液,变得与宋词几乎无异,随之衰败,未能像唐诗宋词一样繁荣延续及后世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