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代夫|人海之间︱“海贝之岛”马尔代夫( 四 )


大约1330年冬天 , 汪大渊登临了马尔代夫群岛 。 关于马尔代夫的特产 , 汪大渊明确地说:“地产椰子索、子、鱼干、大手巾布 。 ”汪大渊所说的“子” , 就是当地的海贝 。 那么 , 马尔代夫用子换什么呢?换大米 。 汪大渊十分清晰地记载说:“海商每将一舶子下乌爹、朋加剌 , 必互易米一船有余 。 盖彼番以子权钱用 , 亦久远之食法也 。 ”乌爹就是下缅甸的勃固(Pegu) , 朋加剌就是孟加拉 。 也就是说 , 马尔代夫不但进口孟加拉的大米 , 也进口勃固的大米 , 这是伊本白图泰等西方旅行者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 此外 , 一船海贝可以换回一船多的大米 , 可见海贝在孟加拉和勃固之受欢迎 。 那么 , 孟加拉人和勃固以大米换了马尔代夫的海贝作什么用呢?汪大渊十分明确地回答:他们用海贝作为小额货币使用 。
马尔代夫|人海之间︱“海贝之岛”马尔代夫
文章图片

货贝
汪大渊是第一个介绍了马尔代夫和孟加拉地区之间海贝——大米贸易的人 。 海贝是马尔代夫的特产 , 不可胜数;而作为岛国 , 马尔代夫缺少土地种植粮食 , 因此当地居民必须进口淀粉类的谷物满足居民的需要 。 大米是孟加拉地区的特产 , 其生产远远超出本地的需要 , 但孟加拉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 迫切需要一种小额的货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交易的需要 , 马尔代夫的海贝恰恰回应了孟加拉的这种需求 。 对于印度大陆的孟加拉 , 汪大渊印象深刻 , 说 , 此地“五岭崔嵬 , 树林拔萃 , 民环而居之 。 岁以耕植为业 , 故野无旷土 , 田畴极美 。 一岁凡三收榖 , 百物皆廉 , 即古忻都州府也 。 气候常热 。 风俗最为淳厚 。 男女以细布缠头 , 穿长衫 。 官税以十分中取其二焉”;又说“贸易之货 , 用南北丝、五色绢鞋、丁香、豆蔻、青白花器、白缨之属 。 兹番所以民安物泰者 , 平日农力有以致之 。 是故原防菅茅之地 , 民垦辟种植不倦 , 犁无劳苦之役 , 因天之时而分地利 , 国富俗厚 , 可以轶旧港而迈闍婆云 。 ”这样 , 孟加拉地区和马尔代夫群岛两者互为补充 , 各取所需 , 相得益彰 。 总之 , 关于马尔代夫海贝的介绍 , 汪大渊用短短三十六个字 , 回答了几百年来海洋亚洲关于海贝来源、性质与作用的关键问题 , 简明扼要 , 完全正确 。 这是汪大渊对印度洋知识的一个重大的贡献 。
比汪大渊晚了十几年登临马尔代夫的伊本白图泰也注意到了马尔代夫和孟加拉之间的海贝贸易 。 他说:“岛上居民把海贝当作钱使用 , 他们从海里收集海贝 , 一堆堆地堆在沙滩上 , 海贝的肉逐渐腐烂消失 , 只剩下白色的外壳 。 在买卖中 , 大约四十万个海贝和一个金迪奈尔(dinar)等价 , 但经常贬值到一百二十万个海贝换一个金迪奈尔 。 他们用海贝换回孟加拉人的大米;而孟加拉人则把海贝当作钱用 。 在也门 , 海贝也是钱 。 在航行时 , 孟加拉人用海贝 , 而不是沙子作为压舱物 。 黑人在他们的土地上也把海贝当作钱;在马里(Mállí)和加奥(Gawgaw) , 我亲眼看到1150个海贝值一个金迪奈尔 。 ”伊本白图泰的观察对于我们理解海贝和贝币也非常关键 。 在他的时代 , 也就是1340年代 , 海贝在西非已经作为货币使用 。 那么 , 我们可以推论 , 到十四世纪的时候 , 一个使用海贝作为货币的世界已经从印度向西延伸到西非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