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 三 )


(1)确立了ID3以“学”为中心的性质,使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学习者进行,学习者具有积极性,拥有主动权;
(2)赋予教师的“教”以新的内含——帮助、指导、和促进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
(3)使意义建构成为学习的最终目标 。
2、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双向的 。在当前事物的结构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一致时,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与当前事物就会发生同化过程,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使原有认知结构得以扩充;在二者不一致、不能同化时,则会发生顺应过程,重新建构(改造或重组)原有认知结构 。ID3中强调的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为依据去设计知识结构的设计原则,就是以这一观点为依据的 。同时,这一观点还指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在认知活动中建构的,因此,ID3必须重视学习者认知建构过程的设计 。
3、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人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建构事物的意义,而事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时空运动性,学习者对事物的感知方式、个人情感和认知结构又具有特殊性,因此,即使对同一事物,每个学习者对其意义的建构都可能是不同的 。这一观点要求ID3注意设计各种合作学习的方法,以便使学习者能更多地接触不同观点,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这对个别化学习和远距离学习中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
4、学习应处于真实情境中 。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够真正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者所处情境越真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越现实,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越高,主动性越强,自由性越大,学习过程就越生动、有效 。这一观点是ID3中强调“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与学习任务挂钩”、“应设计与真实物理环境相似、复杂程度相近的有援学习环境”等设计要求的理论依据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和联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相比,是一个性质上的重大变化和发展 。它超越了客观主义认识论,把学习者的认知作用提升到了关键地位,树立了结构主义认识论的建构观,把以“教”为中心的ID1、ID2推进到了以“学”为中心的ID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ID3,由于适应当前社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并得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支持和保障,所以,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是,应当看到,它们在一些方面还不成熟 。例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ID3则用“意义建构”取代“教学目标”,等等 。这些观点都是有失偏颇、有待研究的 。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三大基础学习理论
教学设计中涉及到三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相应的教学设计也经历了行为主义教学设计、认知主义教学设计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阶段 。
1.行为主义:基于可观察的行为上的变化,行为主义关注对某一行为的重复,直至它变为自动、无意识的 。
2.认知主义:基于行为背后的思维过程,我们观察到的行为可用来分析了学习者内心的变化 。
3.建构主义: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计划来建构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建构主义关注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解决问题 。
① 行为主义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在一篇名为记忆的文章中提联结(association),其他的哲学家追随了他的思想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可被观察和测量的明显的行为 。它把思维看作是黑箱,大脑对于刺激的反映是可被定量的观察的,行为主义完全忽视了对人脑思维过程的研究,在行为主义发展过程中关键人物有:巴浦落夫Pavlov、华生Watson、桑代克horndike和斯金那Skinner 。
巴浦落夫:原苏联著名的生物学家,以经典的条件反射理论著名,著名的实验是以食物、狗、铃声展开的 。
桑代克:他尝试用精密科学解决教育问题,存在的事物存在于可被测量的一定量中 。他的理论(联接主义理论)声明:学习是由刺激和反应的连接构成 。
华生:华生的实验是一个小孩子和一只白色的猫,当小孩摸猫的时候就制造一突然的噪音,于是孩子就害怕猫了(之前他是不害怕的) 。华生的实验表明在对于一定刺激的情感反应中条件的角色,可解释人们恐惧、偏见的形成 。
斯金纳:他的理论着眼于看得见的行为的变化,忽视了人头脑中的变化过程 。他的书《科学与人类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作用于法律,宗教,教育,经济的原则 。斯金纳的工作不同于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前辈,他研究的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