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in|王光林|英语中的上海( 二 )


小说1853年发表在美国《哈泼氏》杂志上 , 情节倒也十分简单 。 故事的叙述者是个中年男子 , 原本家境还算殷实 , 但身体状况不是很好 , 由于不善经营 , 外加挥霍 , 已经开始负债累累 。 他心情抑郁 , 有点厌世 , 觉得生活了然无趣 。 后来 , 偶然之间 , 他听到远处传来了一只公鸡的叫声 , 非常动听 , 不觉活力顿现 。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 , 他又变得活跃起来 , 享受美食 , 开始社交活动 , 并且不遗余力地去找寻那只雄伟的公鸡 。 而这只公鸡也时不时地在远处啼叫 , 不断激发他的活力 , 好奇之下 , 他不禁推测这究竟是只什么样的公鸡 。 最后他找到了这只鸡的主人 , 梅里马斯克 。 梅里马斯克一家五口 , 太太身体不好 , 还有四个生病的孩子 , 但是这只公鸡令他们全家振作 , 因此 , 虽然叙述者想从他们家手上买这只鸡 , 但是鸡的主人并不愿意出手 。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 , 叙述者再去的时候 , 发现梅里马斯克一家都死掉了 , 而公鸡叫了最后一声之后也死了 。
【satin|王光林|英语中的上海】在这个凄凉的故事里 , 叙述者寻找公鸡的过程及其意外的结局不禁引发我的思考 。 叙述者心情不好 , 手上读的也是伯顿(Burton)的《忧郁的解剖》( Anatomy of Melancholy)之类的书籍 , 爱发牢骚 , 给读者呈现的似乎是一个病态的世界 , 充满了疾病和不幸 。 令人略感讽刺的是 , 在这忧郁的氛围中 , 一只公鸡的啼鸣却给陷入冬天中的他带来了狂喜:“祝福我的星星 , 叫的多么欢快!上海(Shanghai)发出了如此完美的赞歌 , 这是一种胜利的号角 , 唤醒了我沉睡的灵魂 。 笨蛋!我可以和跟他们作战!很明显 , 上海认为 , 有的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是给人踢、撞、噎、淹等各种折磨的 。 ”也就是说 , 上海在这里已经成为一种换喻 , 成为高贵的公鸡的象征 。
翻阅《为什么鸡征服了世界》 (Andrew Lawler, Why Did the Chicken Cross the World?: The Epic Saga of the Bird that Powers Civilization, Simon and Schuster, 2016)一书 , 看到作者劳勒提到 , 当时的鸡名其实比较混乱 , 有的叫“上海鸡”(Shanghai fowl) , 有的叫“九斤黄”(Cochin China) , 也有的叫“越南上海鸡”(Vietnamese Shanghai fowl) , 说明西方人对东亚的地理知识非常贫乏 。 1846年 , 英国人在新近开埠的上海买到上海鸡后带往英国 。 1852年 , 水手将“九斤黄”带到美国 , 而一对“九斤黄”的价格也从一百五十美元涨到了七百美元 。
1853 年 , 美国佐治亚的一家农场开始大规模养殖 , 养了五百只上海“九斤黄” 。 据说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 美国波士顿举办家禽展 , 参观者甚多 , 达万人之众 , 许多饲养者还是尊贵的绅士 , 而所谓的家禽就是上海的“九斤黄” , 最早于1847年和1848年间从中国进口 。 上海鸡在美国的新英格兰和马萨诸塞州地区很受欢迎 。 所以 , “九斤黄”是从中国进口还是后来本土养殖就分不清了 。 据这篇小说叙述者自己讲 , 他从没去过上海 , 也不知道这些鸡之间的区别 , 但上海作为鸡的形象代言就这样出现了 。 这个品种的产蛋率非常高 , 所以非常诱人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