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in|王光林|英语中的上海

某些城市似乎注定要与某些社会现象联系起来 , 因而城市的名字也常被用来指代某些物品或现象 。 如德国城市Frankfurt(法兰克福) , 因产一种牛肉香肠或牛猪肉混合制作的微红色的腊肠 , 后成红肠的别称 。 又如叙利亚首都Damascus(大马士革)是古代丝绸之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转站 , 该市出产的锦缎十分精致漂亮 , 中世纪时传入欧洲 , 深受欧洲人喜爱 。 英国人便将锦缎称为damaske , 后改为 damask 。
说起英文中的“锦缎” , 有一个单词跟中国有关 , 那就是satin 。 中世纪时 , 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有个闻名于外的海港城市 , 被阿拉伯人称为Zaitun 。 该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 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第一大港” 。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吧都他(Ibn Batuta)游记中都提到过它 。 据学者考证 , Zaitun就是英语里的Satin , 指的是中国福建省的泉州 。
不过这里要讲的主要不是这些 , 而是上海 。 近读澳洲一学者菲欧娜·斯坦利(Phiona Stanley)写的《在华西人英语教学批判民族志:被拐在上海》 (A Critical Ethnography of ‘Westerners’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Shanghaied in Shanghai, Routledge, 2013) , 标题里的“上海”既是名词也是动词 , 作为名词 , Shanghai自然指的是上海 , 而作为动词 , shanghai则变成了诱拐之意 。 英文Shanghai 词义的衍变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 , 当时美国的一些远洋商船专门跑旧金山到上海航线 , 吸引人到旧金山淘金可能还有点吸引力 , 但是吸引人离开加州到远东就没那么大的诱惑了 , 于是这些商船就常常拐骗一些人到船上当劳工 。 由于上海经常是这些非自愿水手的目的地 , 因此1850年左右 , 美式英语动词shanghai应运而生 , 将拐骗行为称为shanghai , 被拐骗的人叫shanghaier 。 所以上海人一般自称为Shanghainese , 而不会是shanghaier , 否则容易引起误解 。 美国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弗兰克·诺里斯(Frank Norris)在《被诱拐:离开加州海岸去冒险的故事》 (Shanghaied: A Story of Adventure Off the California Coast, London: Grant Richards, 1899)和《莱蒂夫人号的莫兰》 (Moran of the Lady Letty, New York: P. F. Collier, 1899)中都提到了shanghai作为动词的拐骗之意 。 后来这些在美国大众文化中传播开来 , 电影如詹姆斯·凯利(James Kelly) , 以“上海”凯利(Shanghai Kelly)闻名 , 再现了十九世纪美国绑架者绑架男子 , 强迫他们在船上工作的史实 。 再后来 , 上海在世界各国文学影视传媒作品中频频出现 , 那是另外一个有趣的话题了 。
satin|王光林|英语中的上海
文章图片

这里要谈的是上海在英语中的另外一个意思 。 近日偶读美国著名作家梅尔维尔的短篇小说《公鸡嘟嘟嘟!》(Cock-a-Doodle-Doo! Or, The Crowing of the Noble Cock Beneventano) , 发现上海(Shanghai)这个词频频出现 。 小说英文单词不足九千 , Shanghai一词倒是出现了三十五次之多 , 不觉好奇心陡起 , 想了解一下为什么上海这个词出现频率这么高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