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剧装一条街 坚守一针一线的传承( 四 )


北京剧装厂也面临招工的困境 。 事实上 , 工人最好是有美术基础的毕业生 , 但现在只能招到没有任何剪裁经验的工人 , 到了工厂后 , 再由工艺美术师们一点一点教导 。 做剧装要传承 , 又要满足导演和服装设计师对舞台人物的理解和要求 , 所以剧装厂的工人要干到老学到老 。 但目前由于收入太低 , 剧装厂的工人流动性较大 。
“一直在流失 , 我们也一直在补充 。 ”孙颖表示 , 得益于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戏曲演出逐渐得到重视 , 剧装厂才能维持生产规模 , 并将传统技法保留、传承下去 。 她说 , 从传承的角度讲 , 希望国家能给予更多的支持 , 北京剧装厂应得到与文化院团一样的重视 , “剧装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技艺 , 长期以来 , 舞台上呈现的多姿多彩的华美剧装 , 是许多表演艺术家和我们剧装人共同创作出来的艺术品 。 ”孙颖说 , 剧装应该在活态中传承 , “北京剧装厂始终经营着 , 这门手艺就在活态传承着 , 因为京剧离不开它 。 ”
■ 声音
传承人:要讲好中轴线故事
“有戏曲就有行头 , 说到剧装 , 就离不开京剧 。 围绕剧装一条街 , 可以讲的故事很多 。 ”许振海说 , 中轴线正在申遗 , 他认为应该加大宣传 , 讲好中轴线故事 , 把中轴线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它独一无二的特色宣传出去 。
比如 , 说到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 可以讲到徽班进京;徽班进京最突出的是它吸纳、融合、磨炼出一个占了大半个中国和五十多个剧种的戏曲声腔——皮黄 , 最终造就了京剧 。
再比如 , 经常有人问起 , 为何剧装一条街会落户在南城的西草市 , 而不是在王府井?草市 , 又称柴火市 , 从前是卖烧火做饭用的柴火的 。 西草市街为何不卖柴火 , 卖起了戏剧服装呢?这就要说到乾隆时期 , 四大徽班进京 , 均落户在了宣南地区 。 因清朝禁止内城开设戏园子 , 戏园子于是只能开在外城 , 前门因与六部相近 , 周围会馆众多商人密集 , 逐渐地前门外的宣南地区戏园子多了起来 。 戏班、名伶、戏园子都在这儿 , 富连成科班(培养京剧演员的摇篮)也是坐落在虎坊桥(现晋阳饭庄)西侧 , 为之服务的戏剧服装生产行业慢慢聚集 , 规模越来越大 , 形成了剧装一条街——西草市街 。 清朝末年 , 这里的“德昌号(把子许)”“久春”“三顺”“义丰”并称四大戏衣庄 。
许振海说 , 剧装一条街不仅有盔头、戏服、把子的制作技艺 , 还有故事 , 应该让这些故事和技艺一样 , 传承下去 。 所以他特别希望能有一座“戏曲行头博物馆” , 把原汁原味的剧装制作技艺 , 通过图片、产品和说明 , 留给后人 。
许振海去年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退休 , 现被学院返聘 , 这是一所有着近70年历史的戏曲学校 , 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视 。 最近一段时间 , 他一直忙着在学院排戏 , 负责戏曲舞台布景和装置等方面的工作 。 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的是 , 如何把“舞美制作班”办起来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