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剧装一条街 坚守一针一线的传承( 三 )


为了寻求更多的市场机遇 , 近些年来北京剧装厂也在尝试着打开大众消费市场的大门 , 推出定制化服务 。 采访人员在北京剧装厂车间看到 , 两位师傅正在为客户制作定制的“格格服” 。 “可以根据客户需要 , 无论是布料的颜色和质地 , 还是花纹的绣法 , 都可以进行多元选择 。 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 ”
同时 , 剧装厂也在尝试推出衍生品 , 设计研发出了富有文化内涵的系列创新产品 , 如刺绣壁挂、荷包、汉服、婚服、背包等 。
许振海则创办了“京剧剧装体验馆” , 吸引年轻人来体验 。 “告诉大家这些服装盔头是怎么穿戴上去的 , 这些把子在舞台上怎么使用 , 包括怎么化装、练习身段等 , 还可以教大家唱两句 。 ”许振海说 ,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 , 对剧装行头感兴趣 , “尽管只是感兴趣 , 没有说要做这一行 , 但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这一行 。 只有年轻人喜欢 , 剧装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 ”
社区“试验”
伴随着戏装制作业而兴起发展的“京绣”文化 , 正在社区以另一种方式传承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天坛街道创新服务模式 , 联合东城区妇联和北京剧装厂创立了妇女刺绣培训文艺组织——“巧娘京绣坊” , 助力“京绣”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
“巧娘京绣坊”通过定期拍摄“京绣”技艺讲解小视频 , 在新媒体平台展示播出;同时邀请京绣工艺老师在社区进行辅导教学 , 社区居民都可报名 , 学习京绣 。
“目前我们的巧艺班学员已经达到百余人 , 不仅包含本地区非遗文化爱好者 , 还包含本地区低收入、低保、困难青少年家庭等生活困难群体 。 ”天坛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说 , 街道对学员们提供刺绣技能培训 , 搭建学习经验交流平台 , 还通过优秀成果回收、代为线上售卖等方式 , 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资金支持以补贴家庭 。
在活态中传承
“老祖宗的这门手艺博大精深 , 国粹艺术不能在我们这儿失传 。 ”这是孙颖和许振海共同的心愿 。
许振海的本职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老师 , 开剧装店 , 是舍不得家传的老手艺在他这代断掉 。 他说 , 京剧是国粹 , 剧装也是国粹 , 但现在剧装行业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
“有的老技艺 , 失去了就没有了 。 ”他举例称 , 盔头上的珠子叫广珠 , 现在都是塑料的 , 过去它是用玻璃吹出来的 , 里面再装上银粉 。 “现在已经没了 , 失去了就回不来了 。 ”许振海说 , 中轴线正在申遗 , 剧装一条街也是中轴线上亮眼的文化景观 。 “有戏曲就有行头 。 我们会规规矩矩地做传统行头 , 传承传统戏曲文化 。 也希望能在中轴线上建一座‘戏剧行头博物馆’ , 把这些传统的老技艺留下来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