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剧装一条街 坚守一针一线的传承( 二 )


较真的技艺
“可以说 , 传统京剧服装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工艺美术史 。 ”孙颖举例 , 就拿传统剧装的戏衣来说 , 就有设计、扎样、刺绣、裁剪、承做等20多道工艺工序 , 每一道工序都包含了许多独特复杂的技艺 。 道道工序都必须经过严格把关 , 每件戏衣都透着他们的那股“较真”劲儿 。 比如 , 梅派经典剧目《天女散花》 , 大多数厂家做出来的散花绸效果不理想 , 演员甩不出飘逸感 , “但来这儿找 , 我们能做出来让演员十分满意的效果 , 这就是传承 。 ”
同在剧装一条街上经营剧装的许振海说 ,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艺表演形式 , 跟中国的戏曲服装的包装比不了 , 我们的色彩非常丰富、漂亮、讲究 , 这些东西要传承下去 。 讲好中国故事 , 传承戏曲文化 , 剧装店坚持按传统样式设计、纯手工制作 , 恪守“骨子老戏”的规矩 , “不走样是底线 。 ”
许振海是老字号“德昌号”的店主 , 他也是“把子许”传人 。 把子 , 就是戏曲演员手里使用的兵器 ,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 , 都叫把子 。
盔头把子不分家 。 许振海的爷爷许新一是给宫廷里做盔头、把子的 。 “我父亲他们哥儿六个 , 三个学做盔头 , 三个学做把子 。 ”许振海的父亲许寿昌早在1926年就子承父业入了行 。 了解到戏曲演员经常练功 , 把子容易坏 , 许寿昌创新了在把子表面包上一层皮子的工艺 , 制作的把子结实耐用 , 在行内有“把子许”的美誉 。
“德昌号”由许寿昌创办 。 1956年公私合营后 , “德昌号”没有了 。
父亲去世后 , 留下了全套的制作把子、盔头的工具和一大盒子老图纸 , 许振海视若珍宝 。
上世纪90年代 , 许振海兄弟重新开起了剧装店 。 传承“把子许” , 盔头、把子、戏衣、靴鞋、髯口等全套的行头都做 。 如今在德昌号店内 , 墙上还挂着父亲留下的把子图纸 , “各种兵器图案 , 有一千多种 。 ”
“德昌号”前店后厂 , 店面临街 , 拐过弯胡同里还有工作室 , 五六位工人大都是开店以来就一直在的老师傅 。 手工刺绣、白面做浆、粉袋打线……他们的制作工艺都是传统的 。 “就比如这个凤冠 , 都是按照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的 。 这些蝴蝶翅膀上的点绸 , 全凭有经验的工人的眼力 , 要做出来干净、漂亮 。 ”许振海说 。
创新和发展
“宁穿破 , 不穿错”说的是传统戏衣有一定的规制 , 但传统戏曲也要在继承传统艺术中创新发展 。
孙颖说 , 现在厂里每年要接大量的新编历史剧 , 它和传统剧装不一样 , 新编历史剧用到的剧服戏具 , 会在图样固定的年代基础上 , 进行款式、图案、色彩等的创新 。 “不光是尺寸合适 , 花纹、颜色都要有创新 。 从选面料到单独染色、设计符合剧情的花纹图案 , 都需要按照剧团舞美师、服装师的要求单独设计、单独制作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