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剧装一条街 坚守一针一线的传承

向北一街之隔是前门步行街 , 向南一站地是天坛公园 , 在车水马龙的两广大街边 , 剧装一条街自形成起就仿佛“大隐隐于市” 。 戏衣、盔头、靴鞋、把子……这里能买到最优质的戏曲行头 。 剧装界“把子许”传人许振海介绍 , 在全国同行业中 , 唯有北京有剧装一条街 , 开设相关店铺13家 。
出珠市口地铁站向南 , 拐进西草市街 , 北京剧装厂就藏身在青砖灰瓦的胡同里 , 门面不大 , 并不起眼 。 但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单位 。 1956年公私合营成立至今的60余年间 , 剧装厂的手艺人用匠心传承着这珍贵的技艺 , 守护着华美的梨园行头 。
传统的坚守
10月26日下午 , 采访人员走进北京剧装厂的门市部 , 这里还保留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模样 , 货架上层层叠叠堆放着剧装和精美的盔头 , 进门还有一排玻璃柜台 。
门市部后的小隔间 , 就是国家级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剧装厂总工艺师孙颖的办公室 。 彼时 , 她正忙着接打电话 , 为新疆一个京剧团的戏服在电脑上投标 , “我们现在接全国的业务 。 ”
1976年 , 19岁的孙颖从技校毕业 , 分配到北京剧装厂 , 除了三年时间脱产读大学 , 她一直在剧装厂干到现在 , 如今还坚守在生产业务一线 , 带徒弟、接业务、负责产品技术的开发和监制 。
孙颖在技校是学织绣专业设计的 , 刚进厂时她在资料室从事现代戏服装和舞蹈服装图案设计 , 1979年恢复历史剧后 , 她开始接触传统戏装设计 。
【孙颖|剧装一条街 坚守一针一线的传承】梨园行当里有句话:“宁穿破 , 不穿错 。 ”一场大戏 , 大幕拉开 , 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不是唱念做打 , 而是舞美行头 。 讲不讲究 , 行家一望便知 。
“不穿错”靠的是对传统的坚守 。
以京剧为例 , 行头是传统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并且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且成熟的管理与应用体系 。
蟒、靠、褶、衣、帔五大类戏装的精髓要学 , 生、旦、净、末、丑的戏衣图案要学 , 需要查阅各种资料 , 反复琢磨 。 孙颖当时跟着技术全面的尹元贞、王敏政两位行里著名的老艺人学习传统剧装图案设计 。 “师傅严厉 , 一个剧装图案改五六遍是常事儿 , 草图屡次被推翻 , 我抹掉眼泪继续画 。 ”孙颖说 , “师傅们常说:设计画一笔 , 绣工绣一天 。 如何让图案美观符合戏衣角色身份又显绣工是设计的真功夫 。 ”当时设计室里还有两位老师傅设计戏衣 , 一位是擅长旦角图案设计的八级工云青山老师傅 , 旦角枝花图案在他的笔下清秀、曼妙、舒展 , 另一位是擅长老生图案设计的七级工李子仁老师傅 , 刚柔有序、工整规矩的老生图案在他的笔下让你挑不出丝毫乱笔 。 孙颖也常常反复研究他们设计图的特点 , 拿自己绘好的图纸向他们请教 。 就这样 , 她不仅下苦功琢磨业务 , 还深入每个工序和老师傅们请教工艺技法 , 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 在师傅的指导下 , 她相继为张君秋、袁世海、刘雪涛、李世济等数十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独立设计剧装图案近百件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