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中庸》出自《礼记》 , 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 。《礼记》原名《小戴礼记》 , 又名《小戴记》 , 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
宋代以前 , 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 。”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 , 传于孟轲 。”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
自宋代开始 , 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 。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 , 而杂出于诸儒之说 , 独《中庸》出于子思 。子思 , 圣人之后也 , 所传宜得其真 , 而其说异乎圣人者 , 何也?”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文鉴三》:“汉人虽称《中庸》子思所著 , 今以其书考之 , 疑不专出于子思也 。”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 , 特别是崔述 , 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 。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依据 。现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庸》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 。
后世影响《中庸》是儒家经典 , 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 , 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 位于“四书”次位 ,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 , 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
《中庸》在西汉时被戴圣整理并编入《礼记》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 , 伴随着儒道合一、佛道流行的时代新趋势 , 有学者把儒家的“中庸”与道家“无为”联系起来 , 为“尚俭”立据 , 但影响有限 。如刘劭在《人物志》中将“中庸”作为一种极高德行来推广 , 把“中庸”列为最完美之“情性” 。据记载 , 当时伴随着佛家“格义”学说的流行 , 还有引佛家义理释解“中庸”的著作出现 。唐代李翱将《中庸》尊为经书 , 撰有《中庸说》 , 提出了一个《中庸》的传承谱系 , 并与佛家心性之学相糅合 , 阐发与弘扬《中庸》儒家天命性道学说 。他将传承《中庸》的本意弘扬性命之说为己任 , 在糅合佛儒观念的基础上 , 用佛家“不动心”的理论来诠释儒家“诚”的内涵 , 不仅由此建构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 同时 , 其融汇佛家与儒家的心性学说为一体 , 对于后来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 , 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宋代以来 , 《中庸》逐步确立了儒家经典地位 , 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宋真宗年间 , 曾将《中庸》一书作为科考的内容;宋仁宗时 , 还对新中的进士颁赐《中庸》一书以为奖励 。北宋程颢、程颐首先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同等看待 , 并行同列 , 提高了《中庸》的儒学地位和社会影响 , 为《中庸》成为宋明道学问世的理论基础 , 开辟了道路 。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 , 与《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编成《四书章句集注》;南宋嘉定五年(1212) , 《四书章句集注》被晋封为“国学” , “四书”的官方地位被正式确立 , 《中庸》遂正式升格为儒家经典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 ,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钦定为科举出题用书 。明成祖为《四书五经大全》御笔作序 , 颁行天下 , 成为明代科举取士的唯一准则 。清代 , “四书五经”仍是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必考书目 。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 , 地位也随之不断被抬升 , 达到了它的至高地位 ,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统治集团的御用工具和理论依据 。
到了近现代 , 梁启超、孙中山视《中庸》为国宝 。毛泽东改造中国也从中庸入手 , 曾用“矫枉过正”指导农民运动 , 又以“过犹不及”领导延安整风 。
二十世纪上叶 , 由于西方现代性初入中国 , 《中庸》思想受到误读 , 一些人认为“中庸”无非是保守性、庸常性之类 , 应该被批判和抛弃 。这一文化中断和思想愚化 , 使得当代人对中国思想经典相当隔膜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
- 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是什么等级 中国诗歌网
- 春去秋来又一年是什么动物
- 国合局是什么
- 淘抢购日常活动是如何收费的?收费模式是什么?
- 淘宝联盟内容推广方法是什么?如何推广?
- 截断效应的定义是什么
- 鲁大师是什么软件
- 蛋鸡饲料配方是什么
- 木耳的种植方法是什么
- 屠呦呦三无科学家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