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越新八景”之刍议( 二 )


“琵琶帆影”景点设在琵琶造型这一标志物附近 , 仰望巨大的琵琶 , 似乎它传出了悠扬的声响 , 正在为游人梳理心绪 。 只见琵琶 , 不见帆影 , 未免令游人产生失落感 。 解说辞曰:“琵琶飘在绿波上 , 映照出点点白帆” , 这里的“琵琶”系指旧地名“琵琶洲” , 此乃陆地 , 陆地怎能“映照出点点白帆”呢?历来文人爱用“点点白帆”来形容穿梭于蓝天碧水间的帆船 , 然而这一景象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 。 即使在鄱阳湖上 , 如今也见不到飞舟搏浪的白帆 。 造句欠推敲 , “湖水环绕湖面”是病句 , “煞是好看”是累赘的口语 , 视标志物琵琶为“雕塑”也错了 。
“琵琶微雨”是指小雨时烟雨空濛的公园景象 , 但解说辞中却未就此作恰如其份的描写 , 而是任意堆砌华丽的词藻 , 不管遣词造句是否贴切 。 所谓“微雨”和“潇潇”均指小雨 。 写“春雨潇潇”时 , 却把琵琶湖描写成“风起浪涌 , 波涛拍岸 , 似钹鸣鼓响”的景象 。 这是狂风暴雨下的琵琶湖 , 决不是春雨潇潇时的琵琶湖 。 作者忘却了介绍微雨下的琵琶湖公园 , 而是重点描写秋天之“秋高气爽”和冬天之“雪后放晴”之景象 。 不仅文不对题 , 而且杂凑不达意 。 运用对称句式的短语反复述说一个意境 , 追求语言的形式美 , 务必做到排列整齐 , 声调和谐 。 如果作者词汇贫乏 , 炼句能力差 , 就难以正确地使各短语字数相等 , 语意连贯 , 词性相同或相近 。 文中只写了春、秋、冬三个季节 , 却归纳为“琵琶四时皆成绝景” 。 解说辞中多有前后不一致的现象 。
“双桥飞虹”之联想是意象先入的大胆夸张 。 解说辞重点介绍的是冕山 , 强调它的历史意义及有关传说 , 岂不与景点牛头不对马嘴 。 “双桥飞虹”的象形得名系子虚乌有的想当然 , 说什么“取冠冕山貌为形态依据” 。 冠山与冕山相距几里路 , 小小的冠山(又名东山岭) , 如今在高楼大厦的包围中 , 远处难见其山体 。 冕山长期被取土而业已失去山之形态 , 怎能视两山如虹呢?两山位于陆地 , 两桥卧于湖上 , 怎能视两桥如两山呢?古干越八景之一的“冠冕山横”中的“横”字 , 意指两山横亘在大地上 , 却不是说两山像虹 , 也不是说像桥 。 所谓“为形态依据”纯属虚悬之谈 。 若不以两山作因形揣意 , 只把桥比作虹 , 却在情理中 。 这样的解说辞不写为妙 。 然而拱桥上却是游人饱尝湖光水色的最佳处 。 波光潋滟的琵琶湖像一位睡美人卧在葱茏林带的环抱中 。 那绿绿的水 , 可以洗净你的肺腑;那蓝蓝的天 , 可以明亮你的眼睛 。 迎朝阳 , 浮光跃金;送落日 , 彩霞斑斓 。
“越溪唱晚”的命名系“渔歌唱晚”的衍生之笔 。 历来文人使用“渔歌唱晚”这一短语时 , 都是为表达每当黄昏打渔人驾着渔船一边划桨、一边唱歌回渔港时的喜悦之情 。 可是解说辞对此景此情作了错误的理解 , 说什么“这里指的是当地渔民在湖中边唱歌、边捕鱼的动人情景” 。 再说 , 妙然天成的地理环境经仓海桑田的变化 , 旧“干越八景”之一的“市湖渔唱”早已消失 , 试问:“越溪唱晚”这个新八景之一的景点 , 难道是人为的力量而致“旧景新生”和“应景而生”吗?非也 , 此乃臆说而已 。 打渔人在哪里?打渔船在哪里?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