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建林|暴雨过后,被遗忘的山西乡村古建( 五 )


“如果没搭这个彩钢棚 , 这座庙可能扛不住这次雨灾 , 就塌了 。 ”贺家庄村支书贺国平介绍 , 彩钢棚是两年前一位驻村干部组织搭的 , 他原本是县里的文物工作者 。 在他的极力争取下 , 为这座县级保护文物撑起了一把“伞” 。
但“撑伞”只是短期的权宜之计 。 玉皇殿内一股霉潮味 , 顶上的柱子也有雨水侵蚀的痕迹 。 唐大华介绍 , 彩钢瓦虽然可以挡住大部分雨水 , 但也挡住了阳光 , 殿内变得潮湿 。 而北方的古建筑 , 在瓦片之下还会铺一层泥保温 , 赶上雨水大的时候 , 殿内的泥瓦木头也会被淋湿 。 如果不能及时晒干 , 湿墙变重后 , 也会加剧建筑坍塌的风险 。
闫建林|暴雨过后,被遗忘的山西乡村古建
文章图片

贺家庄玉皇殿上搭起了蓝色的彩钢瓦棚 , 即便如此 , 在这次大雨中 , 大殿背面仍有部分墙体坍塌 , 柱子掉落 。 新京报采访人员 吴采倩 摄
贺国平回忆 , 搭建这个棚子大概花了7万元 , 当时还请人做了修缮方案 。 他拿出了两本修缮工程设计方案 , 工程总造价200万 , 其中工程费用占82% , 设计费占7% , 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 。
万事俱备 , 只差经费 。
后来 , 那位挂职的村干部走了 , 玉皇殿的修缮计划也就此搁浅 。 “我们想修 , 但是哪里筹得到那么多钱?”这个1100多人的村子 , 常住人口只有一半 , 还大多是老人 , 以种植农作物为生 。 筹集200万难如登天 。
文物数量大 , 经费和人力不足 , 这是山西文物保护普遍面临的困境 。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研究院院长任毅敏介绍 , 山西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 , 其中古建筑有28027处 , 低保护级别和未定级的古建筑又占了大多数 , 若要保护修缮 , 需要大量经费 。 “虽然现在省级财政每年拿出1.7亿元 , 各地市财政也都有投入 , 但是和保护对象数量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 。 ”
除了财政拨款 , 山西省也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 。
2014年 , 山西启动《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利用条例》立法 。 2017年3月 , 山西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 , 启动低等级文物“认养”新政 。 在不改变文物所有权的前提下 , 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或个人通过出资修缮、认养等方式 , 参与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 。
截至目前 , 山西文物认领认养项目已经累计238处 , 但相比于2.8万处古建总数 , 还是太少了 。 同时 , 还面临着“认而不养”、认养后乱改建、使用不当等乱象 。
此外 , 政府部门和公益组织一起推动了保护古建的“撑伞行动” 。 最早是长治市“文明守望”文物保护志愿者何艳军发起的 , 由濒危文物所在村的村干部、村民等发起倡议 , 通过互联网平台筹款 , 志愿者和专业撑伞队伍完成施工 。 如今 , 已经在山西长治成功“撑伞”20处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