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小红书,“P”给谁看( 三 )


照片拍得是什么 , 用在什么场合 , 表述的是什么 , 传播目标是什么 , 把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 , 就会发现过度与否很容易判断 。
互联网尽管给人提供了一个更自由更广阔的社交空间 ,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保持着对别人尊重 , 对媒介尊重 , 对图像尊重的一种立场 。
小红书审美真的单一么?
杨莉莉:深圳大学的副教授、视觉传播方向硕士生导师
看了小红书就“滤镜景点”的发文致歉 , 其中提到“小红书是一个普通人帮助普通人的社区 , 人们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经验” , 这样的说法也有一些问题 。
小红书中 , 有很多尚未成功实现转化的网红在不停的展示自己、获取流量、争取受到资本关注 , 一些成功转化的博主软文软图带货的倾向更是非常明显 。 所以分情况来说 , 那些为了利益原因的“过度美化” , 它确实也有道歉的理由 。
只是对于普通人 , 在日常摄影中去做的美化、PS , 它始终是一种个人选择 。 如果其中不涉及利益转换 , 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 你可以不认同他人的审美 , 但是你应当尊重他人的选择 。
【审美|小红书,“P”给谁看】摄影本身是具备一定“欺骗性的” , 图像、视频都可能是“所见非所得” 。 即使它们标榜着自己如何客观 , 实际上还是会有多少不一的主观 , 由此造成误解甚至欺骗 , 很多时候难以避免 。
手机厂商也对这种所谓的“摄影欺骗性”是鼓励的 , 要不然就没有“计算摄影”这回事了 。 影像在拍摄那一刻就不是客观的:有美化、有云计算、有AI 。
如今微信、绿洲、Instagram、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其实都在鼓励人们用图像进行表达与社交 , 这种现象从几年前开始变得十分突出 。 “社交摄影”是指从社交图像入手 , 来看待图像在社交网络上的生产、流通、连接 , 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 在社交网络时代 , 人们用图像进行权力控制、身份认同及情感往来 。
审美|小红书,“P”给谁看
文章图片

在社交网络中 , 人们通过摄影、合影、自拍 , 一些带有地理位置标签(譬如他人难以前往的地点)的旅拍等等 , 来彰显自己独特的品味或者展示一些稀缺的社会资源 ,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进行形象管理、构建社交关系、显示社会资本的一环 。 分享决定生产 , 人设决定观看 。
一些社交达人的“朋友圈分组”很用心思 , 根据自己不同场景下的人设 , 有针对性地分享给不同的人群 , 受众只能看到分享者想让观众看到的样子 , 从而使他们的人设更为固化、清晰 , 确实能在社交关系管理中达到一个非常高效的结果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