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小红书,“P”给谁看( 二 )


摄影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逻辑就是“减法的艺术”:减去不美的部分 , 展现美好的部分 。 美化是一定存在的 , 甚至从拍摄者构思场景、相机原厂功能上就已经开始美化了 , 也就是我们所说“前置修图” 。
美化一个场景 , 或者是美化一个人 , 我不认为有错 , 尽管它有时可能是拙劣的 。 将莫妮卡·贝鲁奇修成范冰冰 , 或者将范冰冰修成莫妮卡·贝鲁奇 , 两者固然都有自己的美 , 原本的人和事物在修图后失去了自身的特征 , 这样的“美化”背后是拙劣、不高级 。
而令更多大家厌恶的“过度美化” , 其实来自于它背后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利益 。 一个不怎么样的地方 , 把它拍得很牛 , 很多人被骗过去 , 然后拍摄者和商家借此赚了一笔钱 , 大家会觉得恼火 。 核心是还背后的商业利益 , 让消费者为过度P图的景区买单 。 有时候我觉得P图本身倒有点蒙冤 。
20年前就有“滤镜景点”了
林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 摄影专业硕士生导师 。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 艺术策展人 。
20年前 , P图的话题就在被反复讨论了 。 不过限于当年的传播途径、媒介形式相对有限 , 更多讨论仍限于摄影圈内 。
那段时间 , 随着修图软件和技术变得愈发成熟 , 一些摄影人会把风景照调得色彩尤为鲜艳 , 或对人像做一些特殊处理 , 再拿这些影像去参加比赛 。 拿PS图片参赛 , 业界渐渐也会有一些共识 , 比如过度的P是否是对摄影本身的一种不尊重 , 或者会影响到摄影者对于影像的认知空间 。
如今在摄影比赛中 , 对于P图都已有了清晰严格的规定空间 。 纪实类的照片是不能PS的 , 也就是说不可改变画面的原生状态 , 不能对色彩进行夸张的调整 , 至多对明亮度对比度进行微调;对艺术类作品来说 , 展示纯粹的唯美的艺术 , 或者展示创意和观念因素 , 对P图的限制会变得宽泛一些 。
审美|小红书,“P”给谁看
文章图片

当前由于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 以及修图软件和技术的快速发展 , 人们在网络中展示自己的形象或者摄影成果时 , 会想把它做的更漂亮一些 , 更吸引眼球一些 , 过度P图、滤镜景点的话题在更广泛的空间中被人们讨论 。
事实上互联网上已经到达了一个图像泛滥的时代 , 稍微调一下使其比真实更华丽漂亮 , 让真实世界披上画意的外衣 , 这是没有问题的 。 毕竟它也不是一个严肃纪实或者新闻摄影领域 , 而是一个大众传播的娱乐空间 。
但是关键还是一个度的把握 , 例如对于风景、风光画面 , 稍微调一下使它画面显得更稳 , 漂亮一些 , 和谐一些 , 目的是把一个真实的世界告诉大家 , 这这是没问题的 。 但如果你做了许多移花接木的操作 , 然后再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很美、很自然的状态 , 但它原本并不是这样 , 那么它离开真实已经太远了 , 就违背了我们所说的底线问题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