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蛙声一片上一句 听取蛙声一片( 三 )


我搬到县城居住已有20余年了 。久待城市中生活 , 重读辛弃疾《西江月》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早已有些隔膜 。虽喜蛙鸣或繁密 , 或稀疏 , 或高亢 , 或低沉 , 起伏波荡 , 但有幸倾听蛙鸣的机会更少了 , 何况是在干旱少雨的北方小城 。母亲从乡下来到城里 , 曾经告诉过我 , 各种农药的大量使用 , 在使农作物病虫害大大减少之时 , 一些益鸟、益虫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母亲忧心忡忡地对我说:“照这样下去 , 老百姓想听个蛙鸣都是享受了 。”是啊 , 人们急功近利 , 总是以牺牲生存环境为代价 , 以此换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恩格斯说 , 人类征服自然的每一次胜利 , 都将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长此以往 , 蛙鸣消失、候鸟远去 , 那声声凄婉的啼鸣 , 不知是否是家园沦丧的最后挽歌?
去年雨季时候 , 我们县城西侧缺水达五年之久的黛溪河 , 终于迎来了几场山洪 , 浑黄的雨水从上游像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 , 飞流直下 , 小城中的人们 , 像赶年集一样 , 河岸上车水马龙 , 人们扶老携幼 , 欣喜若狂 , 摩肩接踵 , 好不热闹 。温和的夕阳映红了河面 , 山色、树木倒映在水中 。宽阔的黛溪河畔 , 真的像丰子恺在《青蛙》中所写的那样:“四周都是青蛙的叫声 。近处的咯咯咯咯 , 远处的咕咕咕咕 。合起来如风雨声 , 如潮水声 。闭目静听 , 又好像千军万马奔腾而来的声音 。”细细品味起来 , 蛙声确实如擂鼓 , 而且常常是万鼓起擂 , 颇有声势 , 令人难以想象是由这些小小的青蛙发出这巨大的声音和能量 。

听取蛙声一片上一句 听取蛙声一片

文章插图
小小蛙鸣 , 天籁一般洁净 , 却也能见证友谊 , 加深感情 。建国初期的一年夏天 , 作家老舍先生到画家齐白石先生家中做客 , 老舍从案头拿起一本书 , 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小诗 , 他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 , 请齐白石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所感受到的东西 。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 , 通过笔墨手法表现出来 。画面上没有蛙 , 而有如闻蛙声之感 , 这是精妙绝伦的构思 。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 , 但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 , 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 , 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 。齐白石先生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 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 , 声情并茂 , 惜墨如金 , 使人产生了无尽联想!
诗人们大都喜欢写诗抒怀 , 托诗言志 , 就连伟人也概莫能外 。十六七岁时 , 父亲毛顺生为毛泽东安排的人生道路是做米店伙计 , 做生意赚钱 。但有着鸿鹄之志的少年毛泽东 , 其理想是经营天下 , 而不是经营一个街头小店 。故而当他首次到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继续求学时 , 他的心里不知有多么惬意 。刚好东山高等小学堂考试的作文题目就是《言志》 。毛泽东借题发挥 , 把自己的少年壮志抒发了一番 。可是 , 由于他块头太大 , 缺少典雅 , 加上来自乡下 , 破衣旧衫 , 他在东山高小颇受一些富家子弟的鄙视与不屑 。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而自惭自悲 , 反而更激发起了他的雄心壮志 , 他把这种雄心壮志表达在了自己的一首小诗《咏蛙》中:“独坐池塘如虎踞 ,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 哪个虫儿敢作声 。”
千百年以来 , 人们用无以计数的诗词歌赋赞美这些为了本性、为了爱情、为了自由而鸣的青蛙 , 既有“黄梅时节家家雨 , 青草池塘处处蛙” , 也有“何处最添诗兴客 , 黄昏烟雨乱蛙声”;既有“薄暮蛙声连晓闹 , 今年田稻十分秋” , 也有“稚圭伦鉴未精通 , 只把蛙声鼓吹同” , 就是这些小小的可爱生灵 , 为庄稼的即将成熟奏响了丰收的序曲 , 为枯燥的平凡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它在善意地提醒人们 , 要开阔视野 , 拓展经验 , 增加才干 , 储备知识 , 莫作“井底之蛙”;在警醒现实中的人们 , 要居安思危 , 思则有备 , 有备无患;不要贪图安逸 , 麻痹大意 , 思想懈怠 , 自我麻醉 , 避免出现温水煮青蛙现象发生;它在教育领导干部莫做晋惠闻蛙的事情 , 要善于听民生 , 解民意 , 尊民心 , 接地气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