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蛙声一片上一句 听取蛙声一片( 二 )


莫言在他的散文《朗诵与呐喊》中写其同学:有一天中午 , 他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 , 用瓦罐提到教室里 , 放在脚下 。那天下午要上新课 , 课文题目是《青蛙》 。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 “每到黄昏 , 池塘边上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 , 然后用颤音发出一声短鸣 , 接着满池塘的蛙便跟着唱起来 。呱!呱!呱!…… 这时候 , 我看见他用脚推倒了瓦罐 , 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 。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 , 那些青蛙在教室里蹦跳着 。”这些生活场景 , 对于有着农村生活经历的我们来说 , 是多么的熟悉 , 多么的亲切 , 每读上一遍 , 我记忆深处珍存的那些美好 , 就被这篇文章重新唤醒一次 。
跟着“孩子王”们“助纣为虐”地干过一些摸鱼逮虾钓青蛙的坏事不假 , 归根结底 , 我还是喜欢青蛙的 。喜欢青蛙的蹦来蹦去 , 自由快乐;喜欢雨水沟满壕平时 , 那遍野漫漶着的蛙鸣 , 它给我们枯燥单调的童年岁月增加了不少的乐趣 。后来 , 我读到了苏轼的诗句:蛙鸣青草泊 , 蝉噪垂杨浦 。这句诗的大意 , 就是说人们讨厌蛙鸣和蝉噪的声音 。我觉得这话得辩证地理解才对 , 或许写这句诗时 , 苏轼心情正糟糕 。寻常一样窗前月 , 才有梅花便不同 。蛙鸣蝉噪是一样的 , 窗前明月是一样的 , 人的心境不同 , 自然其诗词文章肯定大相径庭了 。
【听取蛙声一片上一句 听取蛙声一片】

听取蛙声一片上一句 听取蛙声一片

文章插图
有道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我童年时的连阴天里 , 大人们的心情沉郁 , 人们最怕的是屋漏偏遭连阴雨 。屋外下大雨 , 屋内下小雨 , 墙倒屋塌的事情也发生过 。庄稼地里的雨水排得不及时 , 庄稼就要受灾 , 一家人的吃喝就成了压在父母心头的一块石头 。孩子们顾不上这些 , 他们像青蛙一样兀自快乐着自己的快乐 , 幸福着自己的幸福 。大人戴着苇笠、披了蓑衣赶往田地里去排水时 , 孩子们就在门口齐声高喊着:“下雨了 , 摘南瓜 , 苇笠底下扣王八”;“下雨了 , 摘西瓜 , 苇笠底下扣鸡巴 。”大人们只是恨恨地回骂上一句:“你们这些小死孩子 , 等我回来再收拾你们 。”听到大人们的回骂声 , 孩子们便满足地“哧哧”大笑起来 。在我们农村里 , 早就有一句“阴雨天打孩子——趁空”的歇后语 , 该是出自那个时候吧 。
真正喜欢上了蛙鸣 , 是在我参加工作以后 。半工半农的生活 , 自然令我倾听蛙鸣的机会少了一些 。愈加觉得蛙鸣格外好听起来 。古代蛙鸣亦作“蛙鼓” 。清代陈淏才在他的文章中说“一蛙鸣 , 百蛙皆鸣 , 其声甚壮 , 名蛙鼓 , 至秋则无声” 。有一个词语叫做“鼓噪” , 只有在水边 , 你才能感受到它的确切出处 , 才能感受到它是多么的恰如其分 。雨后的沟渠、水湾、洼地等 , 简直成了青蛙的天堂 , 蛙声的海洋 。可见 , 人们对青蛙及其蛙鸣都非常感兴趣的 , 从“蛙声经雨壮 , 萤点避风稀” , 到“蛙声篱落下 , 草色户庭间”;再从“蜃气为楼阁 , 蛙声作管弦” , 到“聒聒青蛙响 。嘤嘤黄鸟啼” , 历朝历代有很多文人墨客 , 诗词画家 , 都将其当作了世间的尤物 , 使其点缀着悠远博大的中华文化 。
听取蛙声一片上一句 听取蛙声一片

文章插图
那时的夏日 , 每逢雨后 , 凡我骑自行车从工作的单位返回乡下老家 , 都要驻足路旁、树下、河边 , 沉醉于一河蛙鸣的起伏之中 。新世纪初的农村方田水利建设 , 使得沟渠纵横 , 田地平整 , 旱能浇 , 涝能排 , 收成一年强似一年 。李白在《襄阳歌》中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 这句话真是接地气的一句话 , 在乡间 , 洁净中带着庄稼气息的空气确实用之不尽 , 取之不竭 。抬头望见一轮散发着青光的月亮 , 和着徐徐的轻风 , 倾听着沃野田畴上传来的阵阵蛙鸣 , 即便是多么铁石心肠般的人 , 他的心肠怎能不软下来呢?什么样的远方游子 , 又怎能不让自己疲惫已久的身心在此酣畅淋漓 , 沉醉其中?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