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支付机器人 易步机器人( 二 )


易支付机器人 易步机器人

文章插图
NK-32航空发动机 。资料照片
研发发动机要解决多重难题
研发一款新型航空发动机需要多少年?
以第四代航空发动机研发为例:从前期设计到进入工程制造和发展阶段,美国用时9年,欧洲四国联合用时10年 。毫不夸张地说,现代航空发动机的研发需要动用举国之力 。这也是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能够自主研发航空发动机的原因 。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过程中,总结出“技术验证机-工程验证机-原型机”为核心的样机迭代模式 。经过反复验证,样机的可靠性、耐久性将会得到持续提升,直至达到定型标准 。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研发出发动机样机仍需解决四大难题:
一是提高增压比 。如果将航空发动机比作一个喷气气球,那么内部压力越大,气球飞得越快 。为获得更高的增压比、产生更大推力,航空发动机内的空气通常需要经过多级压气机叶片压缩 。那么,提升风扇叶片的增压效率至关重要 。
如何设计出可靠的风扇叶片?20世纪80年代,英国丹顿教授开发出一套三维叶轮机械数值模拟程序 。它可以将空间细分为很多独立单元格,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出各个节点上的流体参数 。这些仿真数据可以有效缩减发动机试验时间,国外一家企业使用模拟仿真方法后,研制第四代航空发动机的时间较上一代缩短了5年 。
二是增强耐高温能力 。军用涡扇发动机的涡轮前温度越高,越有利于提升发动机推力 。发动机燃烧室的温度超过2000℃时,涡轮产生的温度将达到1500℃,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下,一般金属会熔化殆尽,增强发动机内部构件的耐高温能力势在必行 。
既然金属难以抵挡超高温,科研人员另辟蹊径——开发陶瓷材料 。比如,美国普惠公司开发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可以承受1500℃高温,重量却只有镍基高温合金的1/3,持续在1200℃以上高温下工作具有良好的抗疲劳性 。
三是解决承力难题 。发动机叶片每分钟转速高达15000-16000转,此时转动叶片的离心力相当于叶片重量的10000倍 。航空发动机1个叶片榫头所承受的离心力约为15吨 。因此,解决连接榫头承力问题非常重要 。
为此,英国罗罗公司反其道而行,直接摒弃连接结构,在新研发的EJ200涡扇发动机上采用整体叶盘结构设计,减少应力集中带来的断裂风险;简化压气机转子结构,使发动机重量减少30%以上,高转速下的承力问题迎刃而解 。
四是找出问题隐患 。发动机不光是设计出来的,更是试验出来的 。一款新研发的航空发动机,必须经过叶片飞脱试验、耐久试验、吞鸟试验等30多种试验,在试车台、高空模拟试车台和试验机上运转上万个小时,以充分暴露发动机的各种问题 。
为提高试验效率,国外航空发动机企业开发出智能化试验平台 。21世纪初,美国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的高空台完成了现代化和一体化升级改造,增加了多种故障模拟以及快速诊断排故等功能,可对试验件的功能、性能、安全可靠性进行全面测试评估,加速了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进程 。
人机协作让设计师梦想成真
一款新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技术再先进、设计图纸再完美、试验再成功,能不能批量生产出来,最终还是取决于发动机制造厂的制造技术能力 。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开展军备竞赛,单从发动机产能方面讲,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全国设立多条生产线,每月最多可组装1000多台发动机;苏联9家工厂开足马力,一年内能生产出4000多台发动机 。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的深度融合,航空发动机生产进入智能化制造阶段,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特征 。人机协作模式下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大致分为以下3步:
第一步是精密制造 。航空发动机的内部结构复杂,每个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标准极高 。为了让构件与图纸要求分毫不差,工程师会综合运用精密制坯、抗疲劳制造、特种加工等多项先进技术,将加工误差缩小到微米级 。此外,近几年兴起的3D打印技术也被引入航空发动机的制造工序,有效攻克零部件制造复杂、难以切削等难题 。
第二步是智能组装 。航空发动机各零部件的组装必须分毫不差,任何安装错误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事故 。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工程师通过操控机械臂,一般按照压气机叶片、燃烧室、油路管路、涡轮、涡轮轴、发动机外壳、加力燃烧室的顺序依次安装 。同时,工程师还可以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在操作屏幕上观察每个零部件的准确位置,以检查安装是否正确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