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风景名胜 靖州旅游景点大全排名( 三 )


(一)地缘人稀 , 积累单薄 , 侗族文化在前行中“碎”步 。侗族形成于唐宋时期 , 主要分布在湘、黔、桂交界的毗邻地带 , 发展的历史只有一千多年 。在人口总数方面 , 根据2004年统计 , 全国侗族人口总数为300万人 , 占全国总人口的0.22% 。湖南的三个侗族县都处于偏远的西南地域 , 湖南侗族总量接近百万 , 占全省总人口的0.15% 。依据这些文字和数据看出 , 侗族发展的历史不长 , 文化积累的时间很短 , 在这种背景下 , 以致在同一文化机遇时 , 侗族在与它文化的交流中常常缺少发语权 , 被视为落后而遭排斥 , 因而丧失发展的机会 。
侗族人口总量少 , 作为文化实践的主体单薄 , 在多文化的互动中 , 常常处于它文化的包围与渗透之中 , 侗族文化的保护创新与发展自然受到局限 , 无法在实践创新中逐步积累并提高层次 。
湖南侗族缺乏文化发展的主导功能 , 聚集能力和政治、文化影响力都很弱 , 处于全省中心的边缘 , 多年来湖南侗族文化虽然发展了 , 但只能是“碎”步前行 , 发展很缓慢 。
(二)创新缺源 , 教育滞后 , 侗族文化在“整合”中断层 。从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来看 , 某种文化的强势发展 , 并抢夺发语权 , 必须依赖于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断“涅槃” 。一旦“涅槃”产生质变 , 这种文化就会强势发展 。侗族因无文字 , 导致自身文化创新缺失“涅槃”的前提 。
也因为没有文字 , 大部分侗族人是文盲 , 他们缺少发明意识 , 在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方面也很“迟钝” 。
因缺少对新文化思想和理论的学习 , 无法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技能 , 也就不能更好地改造自己 。
侗族从明代开始才有学校 , 但教育也是以汉文化和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 , 侗族没有文字可用 。
在新中国成立后 , 侗族地区才办了一些现代中小学校 , 侗族子弟才得以开始接触近现代思想 。
滞后的教育缺乏对侗族文化总结的能力 , 缺失了进行创新、提升的机会 。处于同一文化机遇下 , 侗族往往只有接受外来文化的强势整合 。在无数次整合中 , 侗族文化在众多领域丢失 , 侗族文化出现断层也就在所难免 。
(三)传播少“法”、传承缺“术” , 侗族文化在发展中“狭壁” 。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如何对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影响都是巨大的 , 由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问题 , 影响了侗族自身文化发展步伐 。
侗族是以“款”为制度和组织的一种社区自我管理的民族 , 在历史上没有建立以自己文化为基础的“王”权 , 自然就没有王权来“包装”自己的文化 。
侗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是在封闭半封闭的情况下进行的 , 属于自发的民间性质的行为 。
新中国后 , 侗族教育发展有了较大进步 , 但教育内容却是汉语文化为主导 , 教育也很难成为侗族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渠道 , 又因为没有文字 , 传播与传承只限于本民族 , 这对提升与传承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除次之外 , 侗族文化在传播与传承上面主要还囿于民间的传承形式 , 处于“狭壁”的空间状态 。
如侗医药的家传和许多侗族技艺散于民间 , 这种朴素的保留方式 , 限制了发展空间 , 无法在更广大的民众中普及 , 也无法提升层次 , 更无法典范性地发展了 。
三、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在全球化视野的开放性时代 , 如何保护开发侗族传统文化 , 使之得以发展 , 笔者通过一些思考并吸纳了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 , 就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一些浅见:
(一)侗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理性思考
1、需要重新认识侗族文化的“文化”实质 。什么是文化?这是众说纷纭的事 , 但千变不离其中 。任何文化都不是抽象地存在 , 而是生存于人类生活之中 。
可以说文化就是生活 , 是各种生活范畴的彰显 。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 成为人们生活的内容 , 才能保存与发展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