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双减”后,博物馆如何释放潜能( 三 )


良性循环中 , 南京博物院的博物馆课程逐步被纳入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的常态化培训课程 , 解决了现有情况下单靠博物馆工作人员难以覆盖区域内所有学校的难题 。 2016年至今 , 南京博物院共培训“种子教师”超过9000人次 , 南京市很多中小学开设了成体系的博物馆课程 。
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在几年前就尝试开设博物馆课程 。 “学校在南京博物院的专业指导下经常举办微型展览 , 并要求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以展览大纲为主线 , 融合了美术、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知识 , 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 逐渐由碎片走向结构化 。 ”岱山实验小学校长郭卫星告诉采访人员 。 “双减”后 , 学校将基于博物馆资源多开发一些项目课程 , 增加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博物馆学习的频次 。
苏州市姑苏区是吴文化集萃之地 。 姑苏区组织专家团队精心编写了一套“姑苏地方文化校园读本系列丛书”——《姑苏符号》 , 其中《苏州博物馆》专辑专门介绍苏州的各种博物馆 。 姑苏区各校在课后服务时间 , 结合《苏州博物馆》这一读本 , 与苏州革命博物馆、苏州昆曲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等开展互联共建 , 为孩子们量身定制学习课程与项目 , 引领不同年级的学生结合博物馆资源对家乡传统文化进行学习 。
“双减”政策下 , 学校对于博物馆课程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 。 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副主任陈刚认为 ,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 在推进博物馆课程中不可能千篇一律 , 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 其次 , 博物馆是个广义的范畴 , “双减”之下 , 学校不能只盯着大型博物馆 , 要充分发挥社区博物馆、专题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遗址公园等文化场所的作用 , 并充分利用好非遗传承人等相关资源 。 另外 , 博物馆课程要持续推进 , 还需要更多的顶层设计和扶持 , 包括政策、保障、教师的绩效认可 。
(本报采访人员 苏雁)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