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迄今千年宋朝开通的晋祠四水“赤桥水磨”

灌溉|迄今千年宋朝开通的晋祠四水“赤桥水磨”
文章插图

赤桥村在晋祠镇北一华里,是海清北河的主要受益村,河水供1000余人饮用,浇溉1000亩耕地,冲动7盘水磨运转,占北河13盘水磨的一半以上。另外,用河水搓洗纸浆,制作草纸成为旧时全村人的主要生活来源。
水磨的形成与形成的时间
赤桥村位于太原市西南20公里悬瓮山麓,东经112030北纬3742′,海拔800米的中低山灰岩地貌类型和第四世纪汾河冲积平原地貌类型的交接地带,西部是吕梁山脉东翌延伸东部是太原盆地。《山海经》曰:“悬瓮山麓,晋水出焉。”晋水大约形成于200万年前,是难老、鱼沼、善利三泉的总称,三泉汇合而成海清北河、鸿雁南河、鸳鸯中河、陆堡四河,成为外八景的“四水青畴”。
灌溉|迄今千年宋朝开通的晋祠四水“赤桥水磨”
文章插图

一、海清北河,即智伯渠,形成于春秋末期量为七分。二、鸿雁南河,隋开皇四年开,量为一分半。三、鸳鸯中河,与鸿雁南河同时开浚,水为南河抵鸳鸯口向东分出的支流,量为一分。四、陆堡河,北宋嘉佑五年开,水为南河穿卧云桥向东分出的支流,量为半分。宋仁宗嘉佑五年分水十分灌溉南北东之田,迄今近千年。随着四河的开通,人们掌握自然知识能力提高了,在河上建起房屋,安装水磨,形成水磨生产传说鲁班作磨,杜元凯造连机水磨。
水磨形成的原因
水磨的形成必须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充足的水源。《晋祠水利纪功碑记》:“太原,泽国也,利在汾晋二河,汾则迁徒靡常,晋则一成不易”。
灌溉|迄今千年宋朝开通的晋祠四水“赤桥水磨”
文章插图

据《读史方兴纪要》:“宋熙宁神宗八年,太原人史守一修晋祠水利,溉田六百有余顷,以晋水源出祠下也。”这是灌溉面积最高记录。据刘大鹏先生《晋祠志》记载:光绪末,北河灌溉百七十余顷,南河一百四十余顷,合计三百一十顷,即三万余亩。圣母殿内杨廷璇的一副楹联形象地概括了晋水的特点:“溉汾西千顷田三分南,七分北,浩浩同流,数十里淆之不浊;出瓮山一片石,冷于夏,温于冬,渊渊有本,亿万年与世长清。”
晋水总河灌晋祠、纸房、赤桥三村土地1.8平方公里,有理无程,随时灌溉。在总河之外北河灌10平方公里,水程15公里,最远达金胜、董茹,南河4.07平方公里,到枣元头村,流程7.5公里,中河3.87平方公里,陆堡河1.2平方公里。晋水生生不息,水温常年保持17度,水量恒定在每秒2立方米左右,20世纪60年代后期流量才出现下降趋势,七八十年代水量锐减,1993年干枯。可见晋水在60年代以前流量较大。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