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和汪峰 鲍勃迪伦翻唱汪峰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内,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后世有人用“不朽”形容这次有25万人参与的集会 。博士演讲过后,受邀参与活动的歌手们轮流登台献唱了自己的代表作 。在所有歌手献唱完毕后,音乐人们再次登台进行了一次合唱,合唱的那首歌歌名叫《随风而逝》 。

鲍勃迪伦和汪峰 鲍勃迪伦翻唱汪峰

文章插图
金博士演讲
《随风而逝》正是当时鲍勃迪伦的代表作,被称作“美国60年代的国歌”,那年迪伦21岁 。
鲍勃迪伦的“抗议歌手”生涯【鲍勃迪伦和汪峰 鲍勃迪伦翻唱汪峰】30年代刚经历过“爵士年代”,美国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1931年,美国南部几个州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又由于长期的开垦,引起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沙尘暴 。数以万计的农民无家可归,被迫迁移向西部 。迁移者被称为“Okies”,在这群人中就有后来有名的民谣歌手,伍迪·格里斯 。
鲍勃迪伦和汪峰 鲍勃迪伦翻唱汪峰

文章插图
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伍迪·格里斯
因为经历过底层人民的困顿生活,伍迪早期作品充满了人文情怀 。后来受到左翼思想的影响,1941年加入皮特·西格的“年历歌手”团体,发行了多张与政治有关的专辑,内容多是以反法西斯,反战为主 。
伍迪说:“生命就是声音,文字就是音乐,而人民就是歌曲 。”也致力于用自己的音乐作品给被压迫和经历苦难的普通人以力量 。
他的这些经历都深深地影响着一位来自明尼苏达的小伙子,在自己19岁那年他亲自到新泽西的医院去探望伍迪,后来为伍迪写了一首歌,名字就叫《给伍迪的歌》 。
这位小伙子便是迪伦,他说:“伍迪是个激进的人,我想成为那样的人 。”
鲍勃迪伦和汪峰 鲍勃迪伦翻唱汪峰

文章插图
青年时期的鲍勃·迪伦
后来年轻的迪伦辍学去了纽约的格林尼治村,这是一个美国的先锋艺术区,美国的波西米亚文化和激进分子的聚集地 。波西米亚文化反对主流文化、激进分子反对美国政府、反对资本主义,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左翼艺术家的聚集区 。
鲍勃迪伦和汪峰 鲍勃迪伦翻唱汪峰

文章插图
20世纪60年代的格林尼治村
人们在咖啡馆里谈论艺术、谈论音乐、谈论电影,从这里也的确走出来不少后来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 。
迪伦很努力,很快的就被知名制作人约翰·哈蒙德签了下来,于1962年发行了自己的首张专辑《鲍勃·迪伦》 。次年他又发布了自己的第二张专辑《自由自在的鲍勃·迪伦》,前面提到的《随风而逝》就是出自于这张唱片 。
有人形容鲍勃迪伦是:“三流歌手,二流作曲,天才作词 。”
迪伦的作品的确很有特点,编曲和演唱与美声民歌和传统民歌都不同,内容上继承了皮特西格和伍格里斯的左翼风格,在歌词表达上又接近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诗人艾伦·金斯堡的特色 。
因此,迪伦自己也常称自己为60年代的吟游诗人 。
在《随风而逝》中没有特别具体的意向,没有社会分析,更没有冲撞乐队《街头斗士》那样的“煽动性”,只是用诗歌一般的自问自答暗合了当时的社会事件和个人的成长 。
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片海/才能安歇在沙滩上/炮弹要飞多少次/才能将其禁止
……
一个人回首多少次/才能假装他没看到/一个人要倾听多少次/才能听到人们的呼喊/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亡了
……
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有人形容这首歌的优秀之处是:“抓住了时代空气中的集体思绪 。”那些年的美国年轻人眼见着世界的巨变,有人渴望着自己能在时代浪潮中有所作为,有人怀疑一切要追求个体的自由 。
《随风而逝》中的几个问题正好触及到了那个时代人的困惑,并且给出了一个相当有禅意的答案——答案在风中飘荡,要自己寻找那个在风中漂浮不定的答案 。
现在想来,我们国内的一位来自南京的民谣歌手也一直强调歌迷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知道这是受到了迪伦的影响,还是艺术家之间的跨时空共识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