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6000字 乡土中国读后感( 二 )


基于我们基层的社会具有乡土性 , 所以乡土性对乡下人的文字使用、语言交流的产生具有影响 。费孝通先生曾在文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 一个乡下人去城市里听见身后有汽车的喇叭声 , 被吓的东躲西藏 , 司机拉开车窗玻璃对着乡下人 , 碎了一口“笨蛋”而有一个女学生去了为了彰显她知道的多 , 对着田里农作物说:“今年的麦子长的那么高”而傍边的乡下人虽然没有碎她一口 , 但是微微一笑这也不亚于“笨蛋”所以乡下人在城市人的眼中是“愚” 。乡下人不识字并不等于“愚” , 识不识字也并非判断一个人愚不愚的标准 。由于乡下相对封闭 , 空间小流动小乡下人习惯面对面交流 , 乡下人有自己的“特殊语言”足声、声气、气味等辅助交流 。再者文字并不是完善的工具 , 文字有事会产生误会 , 文字的使用要受到情景的限制 , 使用文字需要文法 , 在语言中显得迂腐所以乡下多文盲 , 是因为乡下生活本来就不需要文字 。
继文字下乡之后费老讲述“差序格局”总结了中国社会复杂而又独特的人际关系 , 费孝通先生以水波来比喻这样的格局:“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一圈圈的推出去 , 越推越远 , 越推越稀薄 。这样就形成了差序 , 这样就使得中国传统秩序下的私人联系就有了格局 。差序格局是以血缘和地缘的联系为基础 。“血缘社会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去维持社会格局”这样以来 , 每个人都有一个一自己为中心的圈子 。在这种关系格局中 , 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 , 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圈子 。这样就会导致公德心的缺失 , 使我们看起来很自私 。但是我们为什会产生这种差序格局呢 , 这就要追溯的我们中国古代家庭的形成 , 中国是一个家族化社会 , 家族构成社会基本单位 。因此中国人认为家是最亲近的社会关系 , 父母兄弟等是最亲近的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由远及近产生差序格局 。但使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说中国人的公德较低?我们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呼 , 我们一向以此为荣 , 为什么要被说成是没有公德?原来呀这里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标准 , 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基本条件 。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 指个人修养、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 。但在我国人的圈子里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血缘的亲疏使人待人接物不同 , 不可能等同对待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公德较低 。但我不认为我国的公德是较低的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大同社会” , 以及孟子所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所以我觉得我国的公德是不缺失的 , 但这也仅代表个人观点 。
费老在家庭的分析中主要是用结构的眼光去分析 , 中国与西洋的家 , 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 , 家庭是维系着佛系延伸的 , 从而形成了世俗 , 其主要的功能是 , 作为事业组织 , 因而 , 乡土社会中家庭的主轴在父子之间 , 这就可以解释家谱加法的传统 , 并且可以用于理解夫妻梳理两性间感情 , 矜持和保留的原因 , 生育在这里是次要的 , 要为家族事业让步 , 事业就要求纪律 , 而纪律排斥私情 , 在西洋社会家庭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生育抚育组织 , 因此 , 主轴在夫妻之间 , 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 。
乡土社会是礼制的 , 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 这一点上与法相同 , 但区别于法的维系力量在于国家权构 , 而乡土社会不需要国家权力的维持 , 需要礼仪传统 。传统是社会积累的经验 , 我们曾说过 , 乡土社会是一部电影的重播 , 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 必须都是旧的 , 是前人所经过的 , 在我们出生之前 , 早已有人替我们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路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 , 我们只要“学而时习之 , ”就能够有效地应对生活 , 在这里没有时代的变迁 , 先人的经验是值得信任的 , 越是常见的问题 , 经验便越是有效 , 甚至与我们不必要知道为什么 , 只要照办即可 , 再人们的内心里 , 传统即使真理 , 一是青年人对于传统有着敬畏之感 , 老年人对于传统责任心的化为自己的习惯了 。但是人的天性是无拘无束 , 向往自由的 , 所以这样的社会要付出的代价便是牺牲人对未知的向往 , 主动去学习礼 , 这便是“克己复礼”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