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峦萧寺图|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萧寺,与秋景、冬景“萧寺图”造境( 四 )


画中寺院被安置在了最高峰的左下部位山谷处,采用楼观类点景的“山腰掩抱式”。为显其幽深,佛殿楼阁的门面几乎都被有意地隐藏在了山谷里,露出积雪的屋顶与山石顶部留白相呼应。寺院与画面右上角的关楼之间有一条时隐时现的呈T字形的山径相通联,将山体的深远空间表达得淋漓尽致。
晴峦萧寺图|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萧寺,与秋景、冬景“萧寺图”造境
文章插图

在右下近景处山径的有点景人物(可能是僧人)荷负踏雪急行,他们的目的地显然是在髙远处的寺院。在这寂静荒寒的茫茫雪山之中,,时间和空间似乎都凝固了,昏暗的画面营造出地老天荒的氛。从空间上看,萧寺在雪山最深远处,远离尘世不为俗系。
雪径羁旅的行旅人物与他们的目的地一一寺院形成了一种叙事情境,无论他们是僧人还是信众,独立高标的寺院都是他们在一片荒寒世界中的归宿,这种归宿不仅是容身之地,还是精神上的栖居之所。佛禅的净静、空寂、孤冷与雪的明洁、素净和苦寒是高度契合的。
晴峦萧寺图|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萧寺,与秋景、冬景“萧寺图”造境
文章插图

萧寺让洗净铅华的雪景山水免于死寂,在天荒地老的荒寒中透出一丝超脱尘俗的人文关怀,使画面跳脱出雪景山水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观者代入更加深远的精神世界,给予观者以“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的审美体验。
三、总结
综上,寒使人产生“空寂”、“孤冷”的感觉,在寒中,山石瘦硬裸露、寒林木叶尽脱,所有的物象都以最本真的形态呈现出来。没有外在形色的干扰,因此是素净的,枯淡的、冷寒的、空寂的、质朴的。这些都是宋代“萧寺图”所要呈现出来的精神内质和审美境界,同时也是画中萧寺所代表的佛禅境界。
晴峦萧寺图|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萧寺,与秋景、冬景“萧寺图”造境
文章插图

晴峦萧寺图|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萧寺,与秋景、冬景“萧寺图”造境】五代宋初画家或身为禅门中人,对空寂冷寒境界的禅意、诗意和画意有着切身体会;或与禅门往来密切,将荒寒禅境化为画境,寄托自己的超逸和脱俗的性情。宋代“萧寺图”的荒寒境界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与禅境是相通的,体现出宋人对大自然的一种理解,对个体生命和宇宙意识的一种体悟。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