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峦萧寺图|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萧寺,与秋景、冬景“萧寺图”造境( 二 )


晴峦萧寺图|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萧寺,与秋景、冬景“萧寺图”造境
文章插图

现藏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的《秋山萧寺图》,从画面来看,有李成传派的山水画技法特征,采用了典型的平远法构图,从右至左,由远及近,三丛枯树占据了画面的主要位置、确立了全画萧瑟秋景的主调,全画似乎笼罩在深秋夜幕低垂的薄雾之中,远山在烟霭中若隐若现幽微难测,将平远空间推向无尽的缥渺处。
把萧寺和枯木寒林的结合放在诱发诗愁的平远空间,茫茫烟霭之中画面荒寒之境得以无穷延伸。枯树出枝结合了蟹爪和鹿角两种,笔力遒劲。山石用笔强调浑融的整体气氛,除结构线外,几乎看不见清晰的皴笔。用墨最重的地方是或丛枯树,山石部分比枯墨色要淡很多,如在梦雾中一般。
晴峦萧寺图|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萧寺,与秋景、冬景“萧寺图”造境
文章插图

画卷右半段中景处的坡岗寒林后面,以简洁的勾线和渲染描绘出了佛殿和塔刹的屋顶部分。作为点景的寺院建筑,由于体量较小、笔墨简约,在绢本酱黄底色中并不十分显眼,可以说佛寺被刻意地“藏”了起来。左半段两丛枯树之间以木桥相连,有一骑驴行客和侍者正在通过桥面,从他们走过的路径来看,出发地应该是卷首中景处的寺院。
卷末枯树后的平台上有二文士和一侍童,与骑驴行客遥相呼应,似乎是在迎接它们,又似乎是面对这“烟霭惨淡”的萧条秋色,作悲秋之感慨。从卷首的寺院出发,随着骑驴行客的行走方向,经由曲折悠长的小径,把观者的视线由中景引向近景,近景一丛枯树让观者更明确地意识到秋的萧瑟和寂寥。
晴峦萧寺图|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萧寺,与秋景、冬景“萧寺图”造境
文章插图

实际上,许道宁《秋山萧寺图》代表的是“萧寺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相类似的还有巨然《松岩萧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燕文贵《秋山萧寺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江参《秋山萧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等。
其主要的特征是:以手卷形式横向展开构图,多运用平远法结合深远法的空间布局;不再像《晴峦萧寺图》那样精微细腻地描绘佛寺,佛寺在画中的体量变得更小了,在位置布局上也开始偏离画面视觉中心。手卷的形制及其逐段展读的观看方式也决定了画家不太需要去考虑画面视觉中心,这与立轴山水一目了然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
晴峦萧寺图|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萧寺,与秋景、冬景“萧寺图”造境
文章插图

在这一类“萧寺图”中,无论萧寺在体量上是大还是小,刻画精微还是简洁,在不在视觉中心,都是画面气氛营造的必要点景。在意境营造中起“点境”作用,使观者跳脱出具体画面,产生“超以象外”的玄想,拓展了“萧寺图”荒寒意境的人文内涵。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