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追沙30年 让敦煌鸣沙山“鸣”声再起( 四 )


还有一次在雨夜赶赴沙坡头的途中 , 他乘坐的“切诺基”撞上了一辆拉煤的“康明斯” , 导致他右臂骨折 , 装上钢板 , 他又多了一个“钢铁人”的称号 。
“有奋斗就有牺牲 。 ”每遇到困难 , 屈建军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 , 如此年复一年 , 他都坚持下来 。 衣带渐宽终不悔 , 这些年来 , 屈建军因“鸣沙”研究而憔悴 , 却换来了“鸣沙”研究的不断突破 , 并因研究结果对西北多个沙漠景区带来的正向效应等获得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沙产业大赛二等奖 。
鸣沙山“鸣”声再起
探究鸣沙的沙粒结构 , 探索与亥姆霍兹共鸣腔相似的鸣沙共鸣机制 , 研究粉尘对鸣沙发声具有阻尼作用导致鸣沙共鸣机制丧失变为哑沙的原理 , 到最后提出清除石英沙粒表面各种细小杂质(该步骤专业名称为“洗沙”——采访人员注)对多孔结构的污染是恢复哑沙发声的有效途径 , 屈建军的研究一步步从理论走向现实 。
不断的实验 , 是让“鸣沙”研究经得起考验的主要原因 。 屈建军举例 , 为了“洗沙”技术能在多地得以复制应用 。 他至少进行了数百次的实验 。 时间最长的一次 , 他在实验室里待了20多天 , 将沙子放在震荡机里 , 每隔几小时取出一部分 , 用显微镜做观察对比 , 直到沙子的“鸣声”逐渐清亮起来 。
“那一瞬间 , 我心里的成就感和青藏铁路因为我们团队给出来的治沙技术方案顺利通车后的成就感是一样多的 。 ”屈建军说 。
“鸣”沙研究成绩初现 , 但屈建军并未止步于此 。 本着“科学为人类服务”的初心 , 他又向敦煌市有关方面建议 , 对新发现鸣沙旅游资源景点进行系统全面的科学保护 。
屈建军建议 , 将旅游区统一规划 , 多辟几处踩沙场 , 分散人流 , 确定轮踩和周期性封育的旅游方式 , 使鸣沙得到一定的自身恢复 , 把人为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 实现自然的“经宿风吹 , 辄复如旧” 。
同时 , 积极建立敦煌鸣沙儿童乐园和科普基地 , 开发敦煌鸣沙旅游商品 , 让游客在感受敦煌鸣沙神奇自然现象的同时 , 亲近大自然 , 产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
近些年来 , 在各方努力下 , 鸣沙山的状况在明显改观 。 目前 , 通过封育等一系列举措 , 敦煌市鸣沙山的部分沙山沙粒得到了淘洗 , 沙粒表面被净化 , 沙粒经过踩压可恢复往日的“鸣叫” , 且形成了罕见的鸣沙群 , 远道而来的游客 , 可以领略鸣沙山的独特景观 。
屈建军的鸣沙研究成果也在各地开花 。 在同样有鸣沙景观的宁夏沙坡头 , 屈建军通过推广自己的洗沙技术 , 搭建了一处“鸣沙”景区 , 让参与了一档亲子类电视节目的嘉宾留下深刻印象 , 也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做了一次科普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