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终会和错误的人结婚——阿兰 德波顿( 三 )


然而我们的社会在其他方面仍不完善 。当陪伴只有在情侣之间才能体面地获得时,人们会仅仅为了排遣寂寞而选择搭伙过日子 。
现在,是时候把“陪伴”从二人关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了 。像性解放者想要性实现自由一样,也应该让人们的陪伴关系更自由、更容易获得 。
05 
直觉被过誉了
过去,婚姻是一桩理性的营生,全部意义就在于两家拥有的土地门当户对 。这样的结合冰冷无情,对当事双方的幸福丝毫不予考虑,直到今天仍然让我们感到心寒 。
之后,“直觉婚姻(marriage of instinct)”,也就是“浪漫婚姻”,取代了“理性婚姻” 。
这种意识形态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感觉应当是决定结婚的唯一标准 。如果你感觉你们是“相爱”的,那就够了,无需再问别的问题了 。感觉胜过一切 。
先前的“理性婚姻”太过于严慎陈腐,相比之下,“直觉婚姻”的一大特色就是,关于为什么结婚,你不应该想太多 。分析一个决定一点都“不浪漫” 。
列几张表格来对比利弊,不但荒谬,而且冷冰冰的 。一个人能做的最浪漫的事,莫过于才认识几周,就借着一股激情在某个突然的时刻求婚 。
老式的“保守”对于婚后的幸福来说,实在是风险太大,搞得好像“直觉婚姻”的那种轻率就是婚姻顺利的前提似的 。
06 
学校里不教爱情
是时候迎接婚姻的第三形态了:“心理学婚姻” 。
在这种婚姻形态里,人们不再为了土地结婚,也不再单凭“感觉”结婚,而是只有在这种“感觉”经过双方成熟心智的审视过后,得到彼此的支持,才会迈出这一步 。
在这个年代,我们结婚时对婚姻一无所知 。我们几乎从没专门读过这方面的书,我们也从不在小孩子身上花费太多时间 。
我们不会对别人的夫妻生活寻根究底,也不会跟离婚的人促膝长谈 。我们进入婚姻时,对于为什么婚姻会失败没有任何深入的认识——以为婚姻失败的原因只是当事人愚蠢,或者想象力匮乏 。
在“理性婚姻”时代,结婚时考虑的是下面这些标准:
对方的父母是谁
对方拥有多少土地
我们的文化有多少相似之处
在“浪漫婚姻”时代,需要留意下面这些指标,来判断结婚对象是否合适:
我无法停止思念对方
我对对方的肉体存在渴望
我觉得对方太棒了
我时刻想和对方说话
而在“心理学婚姻”时代,我们需要一套新的规则 。我们应当好奇:
对方会为什么而生气
我会如何与对方一起养育孩子
我们如何共同成长
我们如何继续做朋友
07 
我们希望快乐永驻
我们都有一种殷切的渴望,想让美好的事物永恒地存在下去 。我们想要拥有喜欢的车,想要定居在旅行去到过的最爱的国度,想要跟在一起开心的那个人结婚 。
我们以为,婚姻是让我们此刻的幸福延续下去的保障,它能让所有刹那即逝的成为永恒 。婚姻像一个瓶子,可以把拥有的快乐装进去珍藏 。
最应该珍藏的那份快乐,是当你第一次有了求婚的念头:
那时你们乘着摩托艇,航行在威尼-斯的潟湖上,落日把细细的金屑抛洒在海面 。心里期待着一会儿要去鱼鲜饭馆吃晚餐,而此刻,穿着羊绒衫的爱人正依偎在你的臂弯……
我们结婚,就是要让这种感觉永远地定格 。然而不幸的是,婚姻和这种感觉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
婚姻根本不会让那个时刻永远定格 。那个时刻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你们互相之间尚未有很深的了解,是因为你没有在上班,你们住在大运河边一间漂亮的酒店,你们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你们刚刚吃下了一杯意式巧克力冰激凌……
结婚无法让关系维持在这个美好的阶段 。在那个美妙的时刻,带给我们幸福的配方并不掌握在婚姻那里 。
事实上,结婚会立刻将这段关系导向一个截然不同的状态:住在郊区,上下班漫长的通勤,还要养两个孩子 。唯一的相同点是你身边的那个人,而那个人没准还是一个错的人 。
十九世纪的印象派画家,对于人世间的变化无常有一套隐秘的理念,这套理念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更开阔的方向 。在他们看来,快乐本来就是易逝的,这可以让我们更平和地看待生活 。
印象派感兴趣的一点是,我们最爱的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只是昙花一现,过后就消失无踪 。印象派歌颂的是浮光幻影式的快乐,而不是日久经年的美满 。
生命的巅峰往往是短暂的,幸福不会整年整年地发生 。我们跟随着印象派的指引,应该懂得感受日常中那些零星的、何似在人间的美好时刻,而不再误以为它们能够永存,也不需要非得把它们转化成一段“姻缘”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