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谁在守护中国非遗文化?( 三 )


非遗文化可以谈商业化
鹤庆银器造型丰富 , 种类繁多 , 工艺精湛 , 质量上乘 , 产品远近闻名 , 远销各省市以及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 , 深受世人称赞 。
民族|谁在守护中国非遗文化?
文章图片

“云天起云鹤 , 大翼飞腾九万里;石寨开石门 , 小锤敲过一千年” , 不同于饵块、瓦猫、甲马工艺 , 在位于鹤庆县草海畔的新华村 , 出现了更多当地年轻人的面孔 。
为什么这项技艺会吸引年轻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寸发标的“小楼匠变经理”的经历 , 给出了背后的答案 。
民族|谁在守护中国非遗文化?
文章图片

“我们新华村99.8%男人是手艺人 。 ”这个自称“失败过、膨胀过、受教过”的老匠人 , 年轻时就像村中的所有男人一样 , 为生计奔走外省 。 少时随父学艺 , 走遍云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 , 并到过贵州、广西、西藏、宁夏、甘肃、陕西等地 。 在西藏期间 , 一位高人告诉他“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 要面向全世界” , 这样的启示释放了他的格局 , 让他开始放眼看世界 。
“让手艺人回家” , 三十多岁的寸发标1993年毅然回家开办工厂 , 创造了极具地方特色的“鹤阳八景”壶具和备受欢迎的九龙壶系列 , 尤其是九龙壶一炮打响 , 气质华美 , 富丽高贵 , 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频频点赞 。
作为如今新华村银器锻造的主干力量 , 创新一代领军人物、李小白文化传承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福明也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
民族|谁在守护中国非遗文化?
文章图片

2008年 , 基于对当下人们对银制品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洞察 , 李福明与哥哥李福才共同创立了“李小白银壶工作室” 。 他恢复金银错不同金属的材料镶嵌技艺 , 凭借在传统手工艺中融入现代创新元素 , “李小白银壶”在业内声名鹊起 , 动辄五位数的售价 , 被称为银器界的爱马仕 。
民族|谁在守护中国非遗文化?
文章图片

从寸发标到李福明 , 新华村手艺人经历了从“走出去”到“走回来” , 如今在李小白的手艺人团队里 , 有50%的人介于35岁到45岁之间 , 他们从西藏回来 , 如今是公司的主力 , 而另外50%的青涩力量 , 是16岁到35岁的年轻人 。
归属感和商业化给鹤庆银器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沃土 。 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所说 , 鹤庆银器的承先启后离不开创新 , 也离不开商业化 。 “我们有个误区 , 文化事业不好意思谈商业 , 但商业是社会资源流动的方式 , 而且是相对公平的方式 。 商业为文化提供技术 , 技术为商业提供内容 。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