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谁在守护中国非遗文化?( 二 )


无论是官渡古镇纯手工饵块、乌铜走银和云子馆的参观 , 还是喜洲古镇瓦猫陶艺、甲马工艺、白族扎染的体验 , 抑或是鹤庆银器的锻制技艺的了解 , 都让参与者对云南非遗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 。
这种认知没有停留在表面 , 还通过主题文化沙龙的探讨 , 引发大家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个性与融合的思考 。
【民族|谁在守护中国非遗文化?】“不能只是风貌保护 , 更要精神保护”
扎染布由手工针缝线扎 , 反复冷染浸制而成 , 显色青里带翠 , 凝重素雅 , 精工制作 , 图案清新 , 色彩绚丽 , 远销海内外 。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伍琼华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 , 她在这片“徒步者脚下最难行走的大地”上 , 从不放过每一个带有文化元素的民族字符 。 在她看来 , “一个文化进入一个地方 , 最先落脚生根的就是建筑和宗教 。 ”
民族|谁在守护中国非遗文化?
文章图片

以大理地区的喜洲古镇为例 , 那里有着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 , 当地处处可见“三房一照壁”民居 , 散布在苍山洱海之间 , 青瓦白墙与建筑彩绘相映成趣 , 而照壁上题着的四个字 , 就暗藏了文化传承的玄机 , 比如“清白传家”代表这家为杨姓 , “三槐及第”则为王姓 。
“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的白族大院、薪火相传的大本曲、“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极具特色的白族扎染……勾画出喜洲古镇一副文化画廊 。
民族|谁在守护中国非遗文化?
文章图片

民族|谁在守护中国非遗文化?
文章图片

喜洲古镇不远的周城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 。 此处的白族扎染技艺是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 。 当地的璞真扎染坊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 有着“国内第一个白族扎染博物馆” 。
博物馆管理员张绅 , 人如其名 , 是一位有着“乡绅”气质的老人 。 对于喜洲古镇的历史 , 他张口就来 , “我们喜洲人重视经商和教育 , 在外挣钱回来办教育 。 ”语气中透露着对当地民风的自豪 。
民族|谁在守护中国非遗文化?
文章图片

“札染是不可复制的艺术品 。 ”张绅说道 , 周城是东南亚最大的扎染基地 。 如今公司旗下有4000多人 , 每个月要提供16000多件扎染品 , 而板蓝根染料这种无污染的染料也让其非常骄傲 。
在“效率为先”的时代洪流下 , 一针一线的扎染是不是效率太低?有人曾建议他们参考流水线式的生产 , 他们并没有接受 。 张绅认为 , 非遗文化要保持创新 , 也要保持住记忆 , 必须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 , 不能只是风貌保护 , 更要精神保护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