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研学旅行走俏:在行走的课堂中如何读懂更大的世界( 二 )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告诉采访人员 , 顺着历史的脉络溯源 , 在古代中国 , 文人便有游学之风 , 既要读万卷书 , 又要行万里路 ,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 , 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 , 宣传礼乐文化 , 堪称世界研学旅行的先师和典范;李白、杜甫游历了名山大川写出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 。 现在的研学 , 注重让孩子们边旅行边从中学习知识 , 拓展视野、丰富见解 , 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影响学生身心的教育活动 。
在于会青看来 , 研学旅行和观光游的不同之处 , 主要在于关注点不同 。 “一般的旅游主要关注景观性、舒适度 , 而研学旅行主要关注知识性和体验度 。 以故宫为例 , 观光游可能主要是看建筑和展出 , 听导游讲故宫的历史、内部布局、一些趣味故事 。 但研学旅行可能会分不同的主题 , 如古建主题、历史主题、艺术主题等 。 围绕这些主题的讲解和一般观光游的泛泛而谈有很大区别 , 会更专业、更有深度 。 另外 , 研学旅行过程中一般还会加入相应的体验活动 , 如古建类的榫卯体验 , 比如艺术类的彩绘体验 , 比如历史类的穿越闯关活动等 。 ”于会青表示 。
从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 有意义、有意思的项目体验等表述中可以看出 , 承载着传授知识的研学旅行注定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 而是要精心筹划的行走的课堂 。
讲究参与度和体验感
今天 , 我们需要怎样的研学旅行
开放特窟 , 由龙门石窟研究院的专家讲解 , 让孩子们近距离领略石刻艺术宝库的魅力 , 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 培养对龙门石窟的认知和兴趣;在白园和香山寺景区举办白居易、李白、杜甫、欧阳修等著名诗人的歌咏龙门诗篇沉浸式诗歌接龙、你比我猜活动 , 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香山寺遗址考古现场 , 让孩子们体验石窟寺考古发掘全过程 , 激发他们的探知欲;在数字化展览室让孩子们体验如VR游万佛洞、3D打印流失海外的佛头、帝后礼佛图等研究院数字化研究 , 感受高科技的同时激发探研兴趣 , 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龙门二十品和洞窟内精美的装饰图案为模板 , 教孩子们打拓片……从史家珍向采访人员分享的龙门石窟研究院研学路线中 , 不难发现 , 每一项活动设计都有其意义和目的 , 都强调通过现场体验 , 让孩子们有所收获 。
不仅为孩子们种下爱艺术、爱文化、爱历史的种子 , 目前 , 研学旅行市场还涵盖自然、科技等领域 。 一条能让孩子们有所收获的研学路线要考虑哪些因素、是怎样设计的?于会青以自己曾设计的云南高黎贡生物多样性研学项目向采访人员举例说明 。 “当时一家中学有初一学生冬季研学的需求 , 让我们提供目的地和方案 , 我们推荐了高黎贡生物多样性项目 。 一是考虑到这个项目和当时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匹配 , 二是这个项目约有16公里的高黎贡山徒步 , 需要有一定体力的孩子参加 , 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体能并在沿途学习相关知识 , 有类似野外调研的体验 。 三是高黎贡山地大人少 , 无论鸟类还是植物等物种都很丰富 , 可以不受游客干扰 , 投入地学习 。 ”于会青说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