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中|大宋繁华酒业背后的存亡之道

白礬(fán)楼坐落在北宋开封城东华门外的景明坊 , 是当时最有名的酒楼 。
《东京梦华录》里说 , 开封城内的酒楼 , 楼门口普遍张灯结彩 。 进店后是宽敞的廊厅 , 沿廊厅走百余步 , 是南北朝向的天井 。 天井两侧 , 是供客人就餐的舒适包间 。 到了晚上 , 酒楼内光影摇曳 , 好不热闹 。 还会有浓妆女子群倚在主廊窗边 , “以待酒客呼唤 , 望之宛若神仙” 。
这些酒楼当中 , 最豪华气派的便是白礬楼 。 孟元老于绍兴十七年(1147)撰成《东京梦华录》时 , 仍念念不忘该楼昔日的盛景:“宣和间 , (白礬楼)更修 。 三层相高 , 五楼相向 , 各有飞桥栏槛 , 明暗相通 , 珠帘绣额 , 灯烛晃耀 。 ”——那白礬楼高三层 , 共五座 , 楼与楼鼎立错落 , 以有栏杆的飞桥相连 , 明暗交织 , 装修华美 , 夜夜灯火辉煌 。
王安中|大宋繁华酒业背后的存亡之道
文章图片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7月8日专题《东京梦华》的B05版 。
「主题」B01丨东京梦华
「主题」B02-B03丨东京梦华
「主题」B04丨茶:盛极一时又悄然式微的斗茶
「主题」B05 | 酒:繁华酒业背后的存亡之道
「主题」B06 | 肉:开封城里闹羊荒
【王安中|大宋繁华酒业背后的存亡之道】「主题」B07丨钱:铜钱“交子”里的市井
「主题」 B08丨对话赵冬梅:“宋代热”之下 , 是对个体叙事的再发现
宛如摩天楼的百年老店
白礬楼这个名字 , 也许源于该楼早期经营过白矾 。 矾在北宋是政府控制的专卖品 。 相比另一种专卖品酒 , 矾的市场要小得多 , 所以白礬楼后来成了酒楼 , 只有与白矾专卖有关的楼名留存了下来 。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八月 , 朝廷有一道诏书提到该楼 , 内称:“白礬楼酒店如有情愿买扑 , 出办课利 , 令于在京脚店酒户内拨定三千户 , 每日于本店取酒沽卖 。 ”买扑就是包税 。 脚店指的是那些没资格酿酒的酒馆 , 对应着自朝廷取得了酿酒资格的正店 。 诏书的意思是:如果白礬楼能承包下相当数量的税额 , 那么朝廷可以让该楼做正店 , 并从开封城的众多脚店当中拨三千户 , 让他们向白礬楼买酒 。 由此可见 , 白礬楼转型为正店酒楼 , 是在宋仁宗时代 。 因资本雄厚 , 甫一转型便能对接三千户脚店 。
转型后的白礬楼改名丰乐楼 。 宣和四年(1122) , 宋徽宗赵佶的艮岳在耗费了巨量民脂民膏后建成 。 赵佶召集群臣庆祝 , 其中一个环节是命翰林学士王安中登上翻修后的丰乐楼赋诗一首 。 王诗如此写道: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