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中|大宋繁华酒业背后的存亡之道( 三 )


政府部门掌握了不受制约的经济权力 , 自会疯狂利用权力去变现 , 都曲院的情况也是如此 。 其一贯做法是多造酒曲再摊派给酒户 , 至于酒户们需不需要这么多酒曲 , 能否将酿出来的酒全卖出去 , 开封城的酒类消费力上限是多少 , 都曲院不感兴趣 。 市场上的酒太多卖不掉 , 只好降低酒的价格 。
除此之外 , 还有一项要命的政策 , 北宋政府制定有“月输不及数 , 计所负倍罚”的条款 , 意思是这个月通过卖酒给官府提供的收入如果没达到指标 , 按欠多少加倍罚款 。 长期这样搞的结果 , 自然是酒户们普遍亏本 。
宋仁宗年间 , “京城富民刘保衡开酒场 , 负官曲钱百余万 , 三司遣吏督之 , 保衡卖产以偿” , 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 这位刘保衡本是有钱人 , 只因误入开封城的酒行 , 欠下官府百余万 , 最后被官府逼着将家产全卖了来还账 。 元丰年间 , 因开封城的酒户们长期亏损 , 实在还不上欠朝廷的“旧曲钱及倍罚钱” , 宋神宗只好下诏将还款的最后期限延长半年 。
面对沉重的酒曲摊派 , 开封城的正店酒户们要想挣到钱 , 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 那就是走高档路线提升所酿之酒的品位——开封城最具消费力的人群 , 是由皇室、贵族、官僚及其家属组成的食税群体 。 只有满足了这些人的需求 , 正店酒户们才能活下来 。
于是 , 在宋人张能臣的《酒名记》中 , 开封城正店酒楼所酿之酒的取名风格普遍是这样的:丰乐楼眉寿、和旨 , 忻乐楼仙醪 , 和乐楼琼浆 , 遇仙楼玉液 , 玉楼玉醖 , 铁薛楼瑶醹 , 仁和楼琼浆 , 高阳店流霞、清风楼玉髓 , 会仙楼玉醑 , 八仙楼仙醪 , 时楼碧光 , 班楼琼波 , 潘楼琼液 , 千春楼仙醪 , ……正店酒楼普遍给酒取这种风格的名称 , 显然是以文雅的食税群体为主要目标用户 。
活跃于宋神宗时代的京官苏颂 , 在给子孙的家训中讲的“孙赐号”故事 , 也颇能说明这一点 。 孙赐号是当时开封城极有名的酒楼老板 , 在宋代史料中又被写作“孙四皓”或“孙思皓” 。 据苏颂说 , 孙赐号的发迹经过是这样的:
孙赐号本行酒家博士 , 诚实不欺 , 主人爱之 , 假以百千 , 使为脚店 。 ……其货渐侈大 , 乃置图画于壁间 , 列书史于几案 , 为雅戏之具 , 皆不凡 。 人竞趋之 。 久之 , 遂开正店 , 建楼 , 渐倾中都 。
王安中|大宋繁华酒业背后的存亡之道
文章图片

宋《文会图》局部 。
酒业繁荣的利弊
前文说了 , 正店和脚店都是酒店 。 区别在于正店得到了官府的允许 , 可以自己酿酒;脚店没有酿酒资格、只能从官府或正店购买酒水 。 孙赐号原本在正店做事 , 因做人诚实 , 被老板看中让他去单独开了一家脚店 , 以扩张正店的酒水买卖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