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与陈桥兵变有关?


赵匡胤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与陈桥兵变有关?

文章插图


大约从大禹开始,帝王家将王位传于嫡长子或才智出众的儿子,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最符合王朝传承的法定继承准则 。除非皇帝没有子嗣,亦或是诸子才智愚笨难当大任,亦或是皇子年幼无法即位,这时候才会在皇帝的兄弟或子侄辈中遴选出一位才能出众的来继承大统 。否则,就是谋权篡位 。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之后,理应由其嫡长子即位,或者是按照才能品行选出一位优秀的皇子即位,为什么会是弟弟赵光义即位呢?
史学界一直以来在大宋朝太宗即位大统这件事上有许多的争论,民间更有“烛光斧影”的传说,好像太宗赵光义就是通过弑君杀兄而即位的,而且,支持这一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
赵匡胤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与陈桥兵变有关?

文章插图


(一)“烛光斧影”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判断一件历史事件的真伪,一般靠的是史料记载 。那么,“烛光斧影”或者叫“烛影斧声”的来历或出处是什么呢?
第一,《宋史纪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 。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 。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 。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 。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甲寅,晋王光义即皇帝位,改名炅 。”
第二,《续湘山野录》,“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 。延人大寝,酌酒对饮 。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 。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 。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 。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
这两种版本的记载,言之凿凿,似乎赵光义就是弑君杀兄谋权篡位的“凶手”,其皇位的继承是非法的 。
赵匡胤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与陈桥兵变有关?

文章插图
【赵匡胤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与陈桥兵变有关?】

(二)“金匮之盟”推翻了“烛光斧影”的传言?“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说的是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病重,太祖赵匡胤在旁侍疾,临终时召赵普(时任宰相)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赵光义 。《宋史纪事本末》记载说“汝百年之后,当传位于光义,光义传于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太祖子)” 。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
《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 。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 。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 。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 。’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 。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
从这一段史料中我们发现,赵光义的即位是根据太后遗诏,也是太祖的意思,这就推翻了前面赵光义“烛影斧声”弑君杀兄篡位谋逆的传言 。
赵匡胤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儿子?与陈桥兵变有关?

文章插图


即使是洗脱了赵光义弑君杀兄篡位谋逆的“恶名”,但赵光义是否谨遵太后即太祖的“金匮之盟”了呢?没有!赵光义既没有传位于其弟廷美,更没有最终将皇位传于太祖之子德昭或者德芳,仍然属于“矫旨失信” 。
况且,先是“武功郡王德昭自杀”, 再往后是“兴元尹德芳薨,追封岐王” 紧接着“涪陵县公廷美薨,追封涪陵王” 。从这一系列的“变故”可以推断出,“金匮之盟”应该是较为可信的,只是赵光义并没有按照太后的懿旨行事,而是自己上位后把“懿旨”中凡能继位者都一一“消灭”了 。
然而,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皇位并不是由其父母传下来的,那么,赵匡胤为什么要听太后的建议生前就立下传位赵光义的誓言呢?仅仅是因为孝?
赵匡胤之所以让弟弟即位,除了真心为大宋江山社稷考量,应该还有其他原因!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