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的耕地到底由谁来耕种?中国的粮食到底会由谁来生产呢?( 三 )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 , 不仅包含思想观点 , 还包含其它方面的多层次、多内容的统一体系 。具体说 , 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思想、意识观念等 。思想意识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 , 一是思维方式 。
第二个层次是文物 。文物就是表现文化的实物 , 思想意识必须实物化 , 表现在实际事物上 , 哲学家一定要有表作式语录、文学作家有作品画家要有绘画、科学家要有著作及发明创造―这些是思想的表现 。
第三个层次是制度、风俗 。这是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等 。
根据前面文化的解释 , 我们也可把“农耕文化”分解为三个层次 , 即:第一层次是农耕思想意识文化;第二层次为农耕器用实物文化;第三层次则是农耕典章制度文化 。
农耕文化的内容体现了农耕文化的独特之处 。
1.时间与变易 。简言之 , 四时循环是建立在变的基础之上 , 即变化是比循环更基本的准则 。因此 , 周而复始的循化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 终则有始说的是终点之后一个新的开始;四时仍是四时 , 但春夏秋冬却是新的春夏秋冬 。
2.天道与人世 。以天人相通为基础 , 农耕文化的核心是认识到并明确承认自然资源和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 主张温饱层面的寡欲 。
3.对土地和农耕的尊重 。男耕女织是农耕文化的基础 。只有那些学养高到可以超越于经济支配的人 , 并对国家人民有具体的贡献 , 才可以享受不耕而食的特例 。
4.体会重农抑商的思路 。古代本有工商食官(国语?晋语四)的传统 。古人一方面充分了解并承认商的本质是求利 , 即使唯利是图 , 或也不算违背其职业道德;在此基础上 , 更注意到与商相关的思想行为扩充到其他领域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 。故以发财为目的之商业作为是可以允许的 , 其行为模式和思想风尚却受到限制 , 不得推广 。
5.致力于天人的双赢 。农耕文化崇拜自然 , 尊敬自然 , 敬畏自然 。于是在农业文明的条件下 , 人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 即天人的双赢 。
三、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分析
长期以来 , 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 , 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 。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 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 , 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 , 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 , 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因此 , 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不可估量 。大概有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教育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 。以下几种旅游方式可以体现农耕旅游资源的价值所在 。
1.观光旅游
现在的人们面对千变万化的生活 , 既需要物质的丰富也需要精神的理念 , 既向往科技进步又渴望生态自然的环境 。都市人们萌发的乡愁、乡恋 , 是对生活的一种重新认识与理解 , 追求自然与和谐、安详与宁静 , 才是人类生活最本质的方面 。因此农耕文化的自然景色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
2.体验旅游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 城镇居民面临环境与生活的双重压力 , 中产阶层的人们开始渴望从喧嚣、污染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自然 , 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乡村中享受充满田园情趣的休闲生活 。类似于在蔬菜园、水果园亲手采摘蔬菜水果、钓鱼捕鱼、纺纱织布等体验性旅游 , 正在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
3.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也被称为农家乐 , “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购农家物”为主要特点的大城市远郊旅游 。人们可以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体会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 感受不一样的人文风情 , 领略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 。
4.教育旅游
为了方便旅游者对农耕文化的直观认识 , 在乡村构建农耕文化展览馆、展览室 。收集、保护、展览传统生产农具和生活用具 , 如:石磨、石缸、石臼、犁铧、背夹、风车、水车、纺车等等传统的农耕用具 , 配以相关的使用图片和文字 , 用来讲述和展示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历程 。这种方式既可以使农民回味过去、珍惜、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 , 又可让对农耕文化陌生的城市居民、青少年了解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 , 唤醒他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除此之外 , 教育旅游还可以采用主题公园的形式 , 建造属于农耕文化的主题公园 , 供游人们参观游览学习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