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的耕地到底由谁来耕种?中国的粮食到底会由谁来生产呢?( 二 )


总之 , 将来的粮食依然会有保障 , 多地试点土地流转 , 实行“三权分置” , 也是想把有限的土地合理利用起来 , 让那些愿意种地的农民有地种 。现阶段很多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偏低 , 主要还是因为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 种粮成本增加 , 而粮食作物的价格却稳中有降 , 遇到不利天气时 , 弄不好忙碌下来还得亏本 。这种现状也是需要相关方面引起重视的 , 不能直接提高粮食收购价时 , 可采取其他渠道进行扶持 , 让农民觉得种粮有利可图 , 至少不亏本 。对于进口粮源 , 也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 , 可以有进口 , 但进口总量不宜过大 。
中国古代农耕规律是什么?一、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
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 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 , 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那么 , 农耕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一)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
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 。
应时:意味着对机遇的重视和获取 。机遇 , 在发展农业的途程中有时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机遇就是效益 , 就是金钱 。抓住了机遇 , 就主动 , 就发展;丢掉了机遇 , 就被动 , 就落伍 。应时 , 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
取宜:宜即适宜 , 适合 。应时 , 主要是对“天”而言的 , 取宜则主要是对“地”来说的 。取宜 , 最能反映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
守则:则即准则、规范 , 也可宽泛地理解为秩序、规矩 。被视为“礼义之邦” , 盖由此来 。守则的主要内容一是守范 , 二是当位 。当位就是恪守职分 , 可以理解为一种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 , 行其事 。守则 , 是人们道德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
和谐:应时、取宜、守则 , 归结到一点 , 就是在天、地、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 这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 。和谐观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 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世代相传的核心理念 。
(二)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
1.农耕文化的地域多样性 。
2.农耕文化的民族多元性 。
【未来,中国的耕地到底由谁来耕种?中国的粮食到底会由谁来生产呢?】3.农耕文化的历史延续性 。
4.农耕文化的乡土普世性 。
(三)农耕文化的实践原则
1.协调和谐的三才观 。在三才理论中 , 人既不是大自然的奴隶 , 也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 而是赞天地之化育的参与者和调控者 , 人和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 , 而是协调共生的关系 。
2.趋时避害的农时观 。不误农时、不违农时是农民几千年来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思想 。顺时的要求也被贯彻到林木砍伐、水产捕捞和野生动物的捕猎等方面 。
3.主观能动的物地观 。关于地力 , 人们认识到种庄稼是要消耗地力的 , 只有地力不断得到恢复或补充 , 才能继续种庄稼 , 若地力不能获得补充和恢复 , 就会出现衰竭 。
4.变废为宝的循环观 。在传统农业中 , 施肥是废弃物质资源化、实现农业生产系统内部物质良性循环的关键一环 。通过废弃物循环再利用 , 实现无废物生产 , 是传统农业的一大特征和核心价值 。
5.御欲尚俭的节用观 。古人提倡节用 , 主要目的之一是积粮以备荒 。同时也是告诫统治者 , 对物力的使用不能超越自然和老百姓所能负荷的限度 , 否则就会出现难以为继的危机 。
二、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内容
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 , 其文化类型也大概与传统文化的文化类型类似 。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 , 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 , 主体包括语言文化 , 文字文化 , 建筑文化 , 戏剧文化 , 民歌文化 , 传统中医 , 衣冠服饰文化 , 风俗文化及各类祭祀活动等 。
传统农耕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 , 想弄清楚农耕文化的内容我们应该先从文化的内容入手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