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带有故事的小吃有哪些( 四 )


潮汕农村的主妇春节前多喜做鼠曲,且一次做很多,因为鼠曲不易变质,可以一直吃到元宵 。鼠曲是一种野草,亦称鼠耳草、佛耳草、米曲草、茸母等 。它浑身毛绒绒,茎叶嫩小,顶端偶尔结几个小花蕾 。《本草纲目》载:“原野间甚多……茎叶柔软,叶长寸许,白茸如鼠耳之毛,楚人呼为米曲,北方呼为茸母 。可以入药,性平、味甘,能祛痰止咳 。”因而鼠曲实际上是一种药物食品 。
吃鼠曲的风俗起源很早 。《荆楚岁时记》载:三月二日“是日,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米半>,以厌时气 。”《政和本草》卷十一引作“三月三日,取鼠曲汁和蜜为粉,以压时气 。”龙舌<米半>,鼠曲之名,即用鼠曲米粉末儿做的一种饼食 。唐代皮日休在《躬掇野疏兼示雅什用以酬谢》诗云:“深挑乍见牛唇液,细掐徐闻鼠耳香 。”《本草纲目》引邵桂子《瓮天语》云:“北方寒食采茸母草和粉食 。”可见以鼠曲草制饼食的风俗至南北朝已有,后代代相传,至今潮汕风俗依然 。不过,古时北方吃鼠曲是在清明寒食之间,潮汕却是在春节前后,这是气候使然 。
韭菜软滑鲜嫩,香浓无比 。在油锅中煎一下,味道更佳 。它的制法是将开水冲进生粉搅匀成皮,韭菜、香菇、虾米做馅 。皮包馅捏成扁圆形,蒸15分钟即成 。
“菜包”是海丰梅陇墟一带的一种时节品 。在梅陇墟,农历正月二十是一年中第一个盛典,墟内居民叫“开市日” 。这一天,各家各户大庆大请,大摆宴席 。街道上爆竹声声,五彩牌楼高耸,彩旗蔽日 。狮班、曲班、戏班、唢呐班、八音班等等轮番表演,热闹非常 。这时,女人们都在屋里忙碌,赶制大量的“菜包” 。当客人到来时,要请他们入座吃菜包 。客人回家时,还要用一小盘菜包作为回礼 。“菜包”的制作过程是:以适量的开水冲进干油粘米粉,翻搓成泥条状,捻成圆饼形的坯 。把“坯”放在左手心,右手握圆滚子(鸡蛋大,用土烧制)在“坯”上作360度旋转,制成薄薄的凹状体,再由负责放菜馅的人在凹状体中包上富有地方风味的菜,使其呈梭形,并于头尾处捏紧,照次序排列在苇篾做的“朗<土步>”上面,排满后放进铁锅,用猛火蒸熟 。梅陇的儿歌唱道:“猴舂咪(一种昆虫)咪舂猴;舂白米,做菜包;一碗食,一碗留;留在后灶头,乞猫撞胶落(掉下),目汁流流……”
六、其他小食
潮汕有一诱人的风味小食,叫炒糕 。将蒸熟的糕切成长5厘米、宽2厘米、厚1厘米左右的小块,放进平煎锅炒,加入鱼露、甜酱油,把调匀,使其成红色,再将炉火加热,用猪油慢慢煎至焦赤,加入白糖、鸡蛋,用鲜蚝油调匀,淋在糕上面炒匀后抹在一边 。把赤肉片、鲜虾肉和嫩青菜心一起放进锅的另一边用猪油炒熟,加入沙茶、辣椒酱、味精、鱼露,和一起炒匀即成 。
潮俗在春分或清明,常做薄饼来祭祀先人 。制薄饼时先用面加盐调成糊状,在平底锅里煎成像薄膜样的饼皮 。用熟肉丝、蛋丝、豆芽或绿豆、竹笋作馅儿,炒熟后用饼皮包着 。薄饼用油一炸,就是春饼 。
油炸豆干(豆腐)是普宁特产,以流沙、占陇、军埠、燎原、大坝一带所制为佳 。普宁豆干用大豆磨浆,加少许薯粉、石膏等原料配制蒸熟而成,方块状,色呈白、黄二色,每块重50克左右 。食法分为<火局>、煎、油炸三种,特别以油炸豆干最为脍炙人口 。油炸豆干外皮焦脆,内肉仍白嫩,称外金内银 。尝之外皮酥脆内肉嫩滑,佐以辣椒、盐水等调味佐料,更是风味独特 。诗人张华云曾为之咏曰:
脆皮嫩肉气腾腾,蘸以香椒热辣萦 。
难递下咽频转动,待吞落肚汗微生 。
且将温酒三杯下,却把虚荣一笑轻 。
美食珍馐随处有,家乡风味最牵情 。
蚝烙也是潮汕著名小食 。用鲜牡蛎、番薯淀粉和生葱作料,用胡椒粉和鱼露等作辅料,加适量的水拌匀,摊在平底的油锅里猛火煎成两面焦赤的烙饼形即成 。
佃鱼烙(龙头鱼煎)的做法是:先将佃鱼洗净,除去内脏,切成数段,放在用鲜蛋调生粉的浆内,搅拌均匀 。将鱼一块块轻轻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 。滤过油后,将鱼摆在盘上 。接着烙出一锅生粉,用来盖在鱼身上,再撒上胡椒粉、葱珠 。这样,别具一番滋味的“佃鱼烙”就可以桌了 。
海陆丰地区的元宵节,还传承着喝“灯茶”的习俗 。邻里之间请茶致贺,讲好话,互祝吉祥如意、财丁兴旺,并啧啧称赞主人家的茶做得好喝,又香又鲜,充分体现了人们友好,融洽的气氛,表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冀望 。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