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二代”扎堆回乡开民宿,但就快挣不到钱了( 四 )


2017年 , 当吉晓祥在莫干山开了第二家“庾村店”之后 , 他给当地想要效仿他的村民们算过一笔账 。
假如从扶持民宿的银行贷款200万元 , 一年的营收是二三十万元 , 去掉3%的6万元利息 , 剩下的回报率是10% , 即10年就能挣回一栋“豪宅” 。
这个“办法”一经推行 , 果然行之有效 。 莫干山上的民宿在近五六年里迅速扩张 , 到2022年 , 据统计已有了1300余家 。
“这10年下来 , 莫干山的改变太大了 。 ”吉晓祥说 ,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这里多了很多人 , 尤其是年轻人 。
据他描述 , 以前民宿想要招聘一名店长时 , 人家从大老远过来 , 看到村里晚上连路灯都没有 , 吓得第二天就跑了 。 现在 , 莫干山上已经有一群受过专业培训的民宿管家和从业者 , 他们甚至都很年轻 。
另一方面 , 据吉晓祥的观察 , 近几年来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 那就是本地大量“村二代”从大城市里辞职或毕业返乡 , 在上一代人已经相当成熟的商业模式的基础上 , 开创了新的民宿经营模式 。
(图/《去有风的地方》)
这些年轻人既有学习能力 , 又有专业知识 , 会使用抖音、小红书等互联网工具 , 打造出了不少网红民宿 。 只是流量并不是长久之计 , 真正深入人心的理念和口碑才是 。
在吉晓祥看来 , 如今民宿的数量庞大 , 同质化竞争严重 , 一些有想法的年轻人错过了民宿发展的最好时代 。 “山里的生意 , 并不是最好的解药 , 或许不断寻找生活的各种可能性 , 才是对诗意最好的诠释 。 ”
(图/《去有风的地方》)
吉晓祥回忆 , 疫情之后 , 他驾车从上海沿路经过莫干山的村子 , 发现家家户户的院子都很漂亮 , 不仅有充满设计感的建筑 , 院子里的花也毫不吝啬地伸到墙外来 , 可以看出它们的主人都有在用心打理 。
吉晓祥说:“那个时候突然让人觉得 , 挣不挣钱好像并不重要 , 发现了美好的地方、找到了美好的生活、成为了美好的人 , 做的一切就都是值得的 。 ”
运营:小野排版:沈早慧
_原题:跑去乡村开民宿 , 不是最好的解药
本文首发新周刊643期《马斯克主义》
【|“村二代”扎堆回乡开民宿,但就快挣不到钱了】点击封面购买杂志

秒懂生活扩展阅读